徐佳宁
杭州市三里亭幼儿园
1 背景分析
在一日情境中,经常会听到小班幼儿在描述事件时、与同伴交流时、学习某项能力时,出现词汇缺乏、表达不流畅,只讲奶语,或者只会讲方言的现象,导致幼儿在集体面前出现不敢说、不愿说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幼儿在集体面前出现不敢说、不愿说的心理状态。而小班幼儿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拥有着一套天赋的“语言习得装置”。它们敏锐的模仿能力,会对最初接触的语言资料进行自我加工,从中生成出能够编造新语句的句法、语义和语音规则,慢慢地开启幼儿的语言智能,最终拓展幼儿的语言经验。
文学形式中的“儿歌”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其内容反映了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等,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词句音韵流畅、曲调接近语言音调,节奏轻快、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念易记易传,深受小班幼儿的喜欢。因此,在一日情境中尝试借用儿歌的经验与学习可以帮助小班幼儿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好他们的情绪使其感到愉悦,最终实现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目的。
2 事件描述
案例一:在生活中,儿歌的相助
在小班幼儿洗手的时候,孩子们不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所以在厕所中常常会看到孩子们手心手背随意的搓几下,对洗手的方法一点也不知,然后就是玩水,出现了拖拉的现象等等,于是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怎样才能将小手洗的干净,最后我们商量了跟着儿歌一起学习正确的洗手,但是在几次看孩子们洗手的时候,还是会发现他们对洗手的步骤不是很清楚,最后我想是否可以在厕所放一个扩音器,把事先录好的儿歌在幼儿洗手的时候重复的巡回播放呢?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做了,没想到孩子们会跟着扩音器一边学念儿歌,一边洗手,不会的孩子也会模仿旁边的孩子做洗手动作,慢慢地孩子们都学会了洗手,而且还都学会了洗手歌。
附儿歌: 《洗手歌》
俩条小鱼游啊游,你背背我我背背你,
躲进水草做游戏,挠挠痒笑嘻嘻,
转到水面跳个舞,大家一起真开心。
案例二:在游戏中,儿歌的介入
在自主活动中,我看到孩子们对动物很感兴趣,他们常常会去模仿一些动物的声音“喵喵喵”“汪汪汪”“呱呱呱”等,还会拿着与动物相关的书籍在那边讨论,讨论时还会去模仿一些青蛙啊、小猫啊走路等等,看着他们对动物这么感兴趣,我就在餐前游戏中教了一首关于动物的儿歌,我就又将《手指谣》这个儿歌改编成了动物的叫声的儿歌:“小鸭小鸭、嘎嘎嘎;小鸡小鸡,叽叽叽;小猫小猫,喵喵喵;小狗小狗,汪汪汪。”在念儿歌的同时学做着动物们的造型。
案例三:在交往中,儿歌的辅助
A:会拍球的孩子
B:不会拍球的孩子
在拍球活动中,孩子们都在认真地学习拍皮球,可不管他们他们怎样的在学,小皮球总是不听他们的控制,一会儿逃到这,一会儿又跑到那,我在一旁教孩子们拍球,听到B在对A说:“你好能干哦,都会拍皮球了,好不好教教我啊?”A说“可以”然后就看到A对着B说“你要这样,这样子”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然后B跟着他的样子也学起来,“不是这样,要这样”A一直跟B解释,但是他的表达不是很清楚,B呢根本就听不懂A要表达的意思,我看到后就把A要表达的告诉了B,“就是拍皮球的时候,小手要张开来,而且小手要拍在皮球的身上,拍的时候如果太轻了皮球就拍不起来,拍的重了皮球就会跳起来了。”A的这句话也给了我启发,我把它编成了一首简单的儿歌,教给了A,A一边念儿歌一边教着B拍球,其他小朋友听到后,也跟着学了起来。
附儿歌:《拍皮球》
小皮球,拍一拍,
五个手指张开来,
拍的轻跳得低,
拍的重跳得高。
案例四:在散步中,儿歌的协助
中饭过后,我带着孩子们去鱼池散步,走到鱼池旁:多多对甜甜说,“你看这么多红色的小鱼”,甜甜说“是啊,小鱼,红红的” 我表扬甜甜:“甜甜观察很仔细,还用了好听的词,小鱼小鱼红红的。这句话就像首儿歌呢。”接着,我就问孩子们还看到了哪些东西,它是什么颜色的呢?乐乐说:“老师,这个叶子,绿绿的”“是的,那你可不可以也像笑笑一样,把它编成一句话呢”“树叶树叶,绿绿的”他马上脱口而出,看到别的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大家仿编的兴趣都被激起来了,“天空天空,蓝蓝的……”待到了教室以后,我就将孩子刚在在散步中看到的情景全部用画画的形式把它记录了下来,然后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自己创编的儿歌。
幼儿在生活中发现事物的特征
教师利用图画的形式再现情景,帮助幼儿记忆
附儿歌:
金鱼金鱼,红红的;
树叶树叶。绿绿的;
桂花桂花,黄黄的;
天空天空,蓝蓝的。
3 过程调适
3.1 凸显儿歌魅力,增强儿歌体验
3.1.1以儿歌的韵律美吸引幼儿的感知兴趣。
儿歌短小精悍、句式多样,朗朗上口,易念易记,最适应小班幼儿。它明快的节奏及和谐的韵律,让儿歌充满音韵美和节奏美,让儿歌悦耳动听,这不仅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从中体会到语言的童趣和快乐,这是幼儿对儿歌学习的关键所在。听赏是感受儿歌形式特征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生活中,我会经常开展儿歌欣赏的活动,比如在生活活动环节、在餐前准备环节、在餐后休息环节等,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去感受儿歌的语言、节奏、让他们获得对儿歌的完整印象。
3.1.2 以儿歌的拟人化满足幼儿的“泛灵”需求。
对小班幼儿来说身边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在他们的脑海中充满着童真和童趣,这种心理现象就叫“泛灵”。儿歌中常用的表现方式有:拟人、比喻、夸张、反问等,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以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正好符合小班幼儿的“泛灵”心理。通过儿歌中拟人化的语句来传递教育,可以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简单,通俗易懂,复杂的说教变得形象,易于孩子接受和认可,久而久之便内化成了幼儿的自觉行为。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道德感和美感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考虑到小班幼儿的“泛灵”特点,我们采用了儿歌中拟人化的方式来进行指导,如【案例一】中,一开始,教师只是直白地告诉幼儿洗手的六个步骤,但发现幼儿记不住,洗手的时候会为了讲究速度而快速地揉搓冲洗。但通过儿歌的方式,使小手赋予了生命,生动形象地把小手当成了俩条小鱼,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在洗手的时候,好像在玩游戏一般,幼儿听着儿歌兴致高傲地学习着洗手的步骤。拟人化的儿歌赋予童趣,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更乐于接受和喜欢。
3.2 借助多种媒介,促进对儿歌结构的理解
在儿歌学习中,我们常用到的媒介物包括多媒体设备、动作及图片,这些媒介物的介入,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儿歌,加强幼儿对儿歌句式的理解。
3.2.1借助多媒体设备,感知儿歌多样的形式。
幼儿感官系统中最先发展的就是听觉,节奏鲜明的儿歌最能满足幼儿的听觉享受,在理解儿歌的过程中,为了让幼儿感受儿歌的形式特征,教师利用播放器或电脑设备循环播放儿歌,贯穿在一日生活中让幼儿进行听赏和感受,比如在【案例一】中,我利用播放器循环播放洗手儿歌的形式,让幼儿在听中学,学中做,通过听觉的感知逐渐升华到认知的提升,此外,我也会在生活活动环节(盥洗、喝水)播放儿歌,让坐在位子上的幼儿有事做,他们在听儿歌的时候也会轻轻地跟着念,这也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对不同形式儿歌的认知和体验。
3.2.2 借助动作表现,掌握儿歌节奏。
儿歌的内容形象生动,表现力强,幼儿在理解儿歌形式结构的过程中,借助动作也能帮助幼儿更快地掌握儿歌的节奏,学习儿歌的语句。如【案例一】中幼儿把小手当小鱼来玩游戏表现儿歌的内容,【案例二】中,当念到“小鸭小鸭、嘎嘎嘎”时,幼儿可以将手放在嘴巴前面打开合拢模仿鸭子扁扁的嘴巴;念到:“小鸡小鸡,叽叽叽”时,幼儿把俩个食指碰在一起做小鸡尖尖的嘴巴;念到“小猫小猫,喵喵喵”时,双手五指打开放在脸颊俩边做猫的胡须;当念到“小狗小狗,汪汪汪”时,则把双手放在头顶,弯曲手指做下狗的耳朵。这样一来,通过儿歌和动作的相结合,激发了幼儿的表演兴趣,他们认真愉快地投入其中,在模仿中学会了通过动作来表现小动物的特征,同时也学会了这首的儿歌句式结构。
3.2.3借助图片形式,凸显儿歌的结构主线。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直观且具体的,图片是最直观的感受物,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来呈现儿歌的内容,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儿歌,如在【案例四】中,出现了一些难以用动作来表现的词汇——“红红的、绿绿的、黄黄的、长长的。”为了帮助幼儿对这些词的记忆和对句式的学习,教师便用图画的形式将这些内容画出来,帮助幼儿再现真实情景,幼儿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便能直观地感受到儿歌的内容,并能更好地去记忆和掌握。
3.3 结合生活经验,提高幼儿仿编的能力
随着幼儿对儿歌形式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对儿歌的句式特征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激发幼儿的语言表现,并且帮助幼儿组织成具有儿歌特点的语句。如在【案例四】中,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看到了红红的金鱼、黄黄的桂花、绿绿的树叶,蓝蓝的天空,再结合所积累的儿歌句式的储备,根据图片的提示,就能进行仿编,但小班幼儿的仿编还局限于有一句话,又如在【案例三】当幼儿学会了儿歌“小鸭小鸭、嘎嘎嘎......小狗小狗,汪汪汪。”后,也储备了对这首儿歌结构的掌握,再结合生活经验,教师在拓展活动中问幼儿:“那青蛙呢?”幼儿能直接说出:“青蛙青蛙,呱呱呱。”并开心地做青蛙跳的动作。”
4 反思跟进
4.1 儿歌形式增强了小班幼儿对文学形式的审美体验
儿歌潜移默化的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情境中与孩子们快乐的互动,本来枯燥无味的活动,加上儿歌作为调味剂会使的活动有趣,迎合孩子们的口味,切入孩子们的心灵,使孩子乐意与儿歌进行互动,快乐学习,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创造语言艺术的美,引发幼儿对儿歌的兴趣,更能够让幼儿在文学语言儿歌中体会童趣与快乐,不断的增强的审美体验,不仅提高了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还提升了语言创造艺术的能力。幼儿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交流活动,尝试迁移、运用各种形式对语言的大胆进行再创造,使语言的核心经验得以有意义的拓展,赋予幼儿一日常会活动中去挖掘更丰富的语言教育发展空间。
4.2 儿歌形式帮助小班幼儿感知不同的语言表现手法
儿歌的篇幅短小,语言浅显易懂、内容形象有趣、音韵和谐、节奏欢快,比较适合歌唱游戏。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我们借助音乐的形式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小班幼儿常常不由自主地哼唱熟悉的歌曲。将儿歌和音乐相融合,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更能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小班幼儿对节奏欢快、明亮的旋律特别敏感。随着音乐,他们主动的摆动身体跳舞。我们在儿歌富有节奏感的基础上,试着为一些押韵的儿歌谱简单的旋律,让儿歌不仅能琅琅上口,更能唱出快乐,学会儿歌与歌曲巧妙地相结合,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对日后的创编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小老鼠上灯台》
4.3 儿歌形式为小班幼儿提供理解文学语言的图示
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语言能力都还不够成熟,他们对形象的东西很容易引起注意,并愿意主动学习一些直观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案例四情境中幼儿学会了儿歌以后,我们再将创编的“儿歌”利用图式的方法绘制成生动、有趣的图书供幼儿翻阅,这种方法也是切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方法,更是能够帮助幼儿顺利地理解作品语言的意义,推断作品的情节变化,同时也有助于幼儿能有有条理的创编儿歌,它是最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也是幼儿学习和生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形象、具体的画面,幼儿在一日情境中通过生活活动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兢.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经验[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10月
[2]周建梅.浅谈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