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命 爱陪伴 ——小班幼儿养蚕活动中关爱品质培养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4期   作者:陈英
[导读] 饲养活动作为一种观察、认知、动手操作和关爱生命的活动,是符合幼儿天性、为幼儿所喜爱的,它既能从中让幼儿获得有关动物的经验,又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之一
        陈英
        绍兴市柯桥区中心幼儿园
        摘要:饲养活动作为一种观察、认知、动手操作和关爱生命的活动,是符合幼儿天性、为幼儿所喜爱的,它既能从中让幼儿获得有关动物的经验,又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之一。本文以小班幼儿养蚕微课程为例,围绕蚕生命之旅的全过程,以“认领蚕宝宝——照顾蚕宝宝——感知蚕宝宝——清扫蚕粪便——陪伴蚕宝宝”的实践行动中提出了角色赋予、用心感染、点滴触发、坚守播撒、花絮孕育五大关爱品质培养的策略,使小班幼儿通过养蚕活动感受生命的存在,理解守护的价值,获得爱的体验,逐渐变成会观察、能动手、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小家长”。
        关键词:幼儿;养蚕;关爱品质培养;策略
        万物复苏的春天到了,对小班幼儿来说,观察生命、欣赏生命、开展“种养”活动的大好时机即将来临。隔壁班的轩轩从家里带来了好多蚕宝宝,并大方地送了一些给小二班的幼儿。初次与蚕宝宝见面,大家似乎对它们的印象并不好:“哎呀,好小好小的毛毛虫呀!”“这么黑,这么瘦,真恶心呀!”大家纷纷发表自己对蚕宝宝的第一感觉。 为了让幼儿对蚕宝宝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发放了亲子调查表。当完成亲子调查任务的那个周一,大家相互交流了自己的调查成果,一下子兴趣倍增,都纷纷表示要留下并饲养这些可爱的小家伙。
        1 认领蚕宝宝,角色赋予关爱情
        “老师,蚕宝宝的爸爸妈妈在哪里?”“蚕妈妈在生下宝宝以后到哪里去了?”“老师,让我做它们的爸爸妈妈吧!”在大家的提议和老师的建议下,小组认领活动开始了!自此,每个幼儿都成了蚕宝宝的“爸爸妈妈”。它们知道要给自己的“孩子”吃饱,有一个温暖干净的家,要经常去关心、照顾它们……。所以,大家商议每天小组里来得最早、回家的最晚的幼儿负责给蚕宝宝搞卫生、喂食;轮流摘桑叶等等。
        角色扮演是3-6岁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是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爸爸妈妈是小班幼儿最熟悉和崇拜的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情感榜样,同时爸爸妈妈高大、威武、亲切的形象是孩子所梦寐以求的。
        2 照顾蚕宝宝,用心感染关爱行
        每天早晨、傍晚,我都会陪伴早来、晚接的幼儿一起为蚕宝宝换桑叶、喂食。每次给蚕宝宝清理残渣,幼儿即使笨手笨脚、慢条斯理,我都会耐心等待、细心引导。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在我的用心感染中,这些新上任的“爸爸妈妈” 们从一开始的排斥到现在接受、喜欢,并乐意、小心、专业地关爱之行在幼小的指尖诞生、践行。可爱的蚕宝宝也在幼儿的悉心照顾和无限关爱中一天天蜕变、一天天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养蚕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活动,也是一项需要耐心、细致、坚持的工作,幼儿在养蚕活动中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3 感知蚕宝宝,点滴触发关爱心
        每到观察时间,三五成群的“爸爸妈妈”们便围在“宝宝”们跟前,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蚕宝宝好可爱啊,它吃桑叶的速度真快,明天我多摘几片鲜嫩的桑叶给它吃!”……记得蚕第一次脱皮那会儿,幼儿发现那几只蚕老半天都一动不动,很紧张,跑来向我求救,当一起查阅资料知道蚕宝宝正处于蜕皮阶段后,大家才松了口气。
        朝夕相处的蚕是他们的“宝宝”,在感官感知蚕成长的点点滴滴中产生了同情之心,触发了关爱之情,同时幼儿直接、外露的情感,得到了教师的有效回应和支持、鼓励,潜移默化中内化为积极地情绪性感和隐性的关爱力量。
        4 清扫蚕粪便,坚守播撒关爱种
“便便”在小班幼儿的经验中就是“脏”“臭”,即使不够脏不够臭,幼儿也不愿接触。可是为了这份责任,需要“爱”的坚守。在清扫粪便的过程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也确实豁出去了。看,即使平时有“洁癖”的浩浩也早早到园,无怨无悔地清扫蚕屋、更换桑叶。当他们知道蚕粪是一种中药后,大家更像“宝贝”一样珍藏起了蚕粪。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三山实验”研究表明,幼儿在3岁以前其心理认知完全是“自我中心”的,到了4-5岁,幼儿开始逐步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但这需要周围环境的作用,完全靠幼儿本身的潜能是无法完全发展移情能力的。
        5 陪伴蚕宝宝,花絮孕育关爱童
        这段时间,蚕宝宝成为了小二班幼儿的重点关注对象,只要大家一有时间都会不由自主地跑到蚕宝宝跟前,驻足观察、深情凝望、欢声笑语。
        场景一:蚕宝宝的小山架
        像往常一样,小二班的幼儿早早地来园,早早地来到他们的“宝贝”身边。谁知,这一看,让他们惊奇万分:在一侧“墙角”边,一只蚕宝宝正昂着头,挺着胸,慢慢悠悠地晃来晃去,没完没了地吐啊吐。“这是在干什么呀?”东东奶奶说:“蚕宝宝要上山了!”“老师,什么是上山?”经过图片比对,大家知道了原来蚕宝宝要吐丝结茧了。过了两天,几乎所有的蚕宝宝都要结茧了,大家都张大眼睛盯着看,生怕遗漏了什么,可是看到蚕宝宝不吃不喝四处爬,昂着头疼苦的样子,大家就从美工区拿来了小木棍,交错着搭起了小山架。果然,有了小山架的帮忙,蚕儿都找到了舒适的地方结茧。
        场景二: 埋葬蚕爸蚕妈
        一个早晨,林林大声尖叫起来:“老师,快看、快看,蚕宝宝变蝴蝶了!还生了很多很多黄黄的卵。”经过图片对照,大家知道了这是破茧产卵了。可是,好景不长,一只只蛾都相继死去。大家问我蚕爸蚕妈为什么会死,当我告诉他们是因为蛾把能量和营养都给了自己的宝宝(卵),结果自己就没力气飞不动死了时,孩子们都伤心地哭了。
        过了些许日子,一个个小不点从卵里爬了出来,小二班幼儿高兴地迎接它们,这次大家说话时多了几个字:来!爸爸帮你……;来!妈妈帮你……
        “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自然万物对于人的吸引是巨大的,尤其是儿童。对于小班幼儿,动植物的照顾是关爱教育的肥沃土壤。作为教师,应把握时机,运用有效策略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的陪伴和引导。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蒋莉《环境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
[4]魏楠《幼儿亲自然活动中幼儿关爱品质培养的策略探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