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论依据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4期   作者:郭墎
[导读] 新课程改革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认可了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
        郭墎
        昆明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认可了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既然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那他势必也是主体的承载者之一。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他势必就要主导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存在着违背唯物辩证法和形式逻辑学的“同一性”原则。本研究旨在探索并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论依据基础,匡正外界对此二者关系的错误理解。
        关键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理论依据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关系从先前的师严道尊逐渐民主化,学生的权力和地位呈现上升趋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因种种原因我们在对待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这对关系问题上还存在认识的偏差。[朱德全.论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客体关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2.69]认识的偏差主要体现在:将教师的主导当作对学生的放纵,过分高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的主体当作整个教学任务的规划者与承担者,致使看似民主的教学成了无系统低质量的自学模式。
        然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弄清“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理论基础,才能增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学的目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主要由教师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要“言传”,也要“身教”,教师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有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是学习过程及成长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全体学生在教师的主导、引导、帮助下,在学习过程中要得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主体是主导下的主体。这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互相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只有探寻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深刻的理论根源,才有助于广大教师自觉地在教学中加以实践。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自身的不断发展。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这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含着教师的教,也包含着学生的学,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就教的过程说,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性质。矛盾双方有主、有次,看问题要分清主次,不能把矛盾双方平等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教学过程的全过程,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主持、参与和组织下进行的。所以,教师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是,就学习过程说,教师的教只是外因之一,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来解释,教师的教归属于环境,它是一种外部因素。而学生的学才是内因。

“教得好”这一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善于学这一内因,才能起决定的作用。否则,只有教得好、导得好的一个方面,而无学得好、用得好的一个方面,教学仍不能达到漂亮的效果。从这个角度说,学生的学占着主体地位。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理想结合,就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其次,从素质教育理论角度来说,教学要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最起码要达到让学生能懂、会用两方面的基本要求。而教师的讲只能使学生懂,并不一定能使学生会,更不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有效地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去发展智力和能力,就必须改变满堂灌、注入式的陈旧方法,倡导和实施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智力、能力的各方面因素,特别是学习能力会得到理想的发展,学习能力培养起来了,“教会”就会卓有成效,既能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又能反过来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另外,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教师的教 ”能够实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可是对学生有的放矢的教育就会受到掣肘。每个学生的认知不一样,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如果不使学生自我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效果往往会令人失望,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无从可谈。
        其次,从心理学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方面来说,教师德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由学生的身体、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学生进入小学高段后、尤其是进入初中阶段后,通常否定自己的小孩身份。他们慢慢地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识,观察能力也随之增强。他们通常不愿意再听老师唠唠叨叨地重复讲解。而教师若能够引导他们通过独立钻研获取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此时教师再施以相应的教学策略,培养起他们的自信心,好的学习效果便不难达到。心理学实验还表明,人们从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25%,而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住15%。假若把视觉听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是65%,也就是说,如果能把教师的精心组织、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结合起来,就能获得极佳的效果。[胡亚惠,胡兴元.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失与匡正.教学与管理[J].2014,9,20]
        总之,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学习活动。这项活动既离不开教师的教,也离不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是主导地学,学生的学就是以学生本人为主体的学。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可视作一种通讯系统。一方面,是教师借助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另一方面,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向教师传递信息。可见,视作通讯系统的教学,其特征是师生在信息传输、变换和反馈上的双向性。师生双方都有一个对信息输入、储存、变换、输出、反馈和调整控制的过程。从中可揭示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动态变化。传输是教学信息对主体发生影响并得以改变其内部结构的必要条件;变换是教学信息在各个阶段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学信息在变换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和损耗,要靠反馈来估量和调节。反馈是保持教学系统内部平衡、决定系统发展的关键,可以起动力、检测和调控的作用。教师的活动主要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信息的重新组合,对教学动态信息的调控,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处理;学生的活动主要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信息的摄取、贮存和创造性加工。[冯文全.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命题的多学科视角的审视[J] 教育研究 2007.10.19]可见只有把学生置于中心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才会更有效。 教学中教师也只有认清以上这些科学理论对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支撑,才能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新能力、和谐发展。教师、家长、学生本人也只有真正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彼此内涵和相互关系,才能向素质教育的方向主动、健康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