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机制构建与效应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4期   作者:张纪龙
[导读] 互联网已成为科普传播的主阵地,是科普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在科普传播形态及格局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张纪龙
        延安市科学技术馆  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摘要:互联网已成为科普传播的主阵地,是科普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在科普传播形态及格局方面有着重要影响。文章在充分分析技术发展、政策支持、公民科学素养等相关因素的前提下,简要论述了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机制的构建,并针对其的效应展开研究。
        关键词: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机制;效应
0 引言
        网络的普及化应用,对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人类文明社会建设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一方面,网络技术基于社会层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助推力信息技术与各领域的深层次融合,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下,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以往 “不变应万变”的科普思维显然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时代所需,因而,建立并健全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机制是大环境所趋。
1 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机制的构建
1.1 内部动力机制
        以往,网络科普主体及受众范围较小,多数是具备高学历水平的科学从业者,依托于门户网站而展开传播工作的科普信息选择机制也较为简易。步入大数据时代,网络科普主体及受众明显趋于多元化、商业化,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现实性问题,即:科普类垃圾信息大量传播、伪科学行为肆意横行等。横行等诸多乱象。所以,现阶段的科普工作既需要传播主体选择有益的科普信息,也需要严格的管控网络科普环境,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对传播主体及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分析,进行选择性的网络科普传播。
        基于自组织理论进行论述,科普传播体系内部各要素间是互相制约、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相互叠加,排序与侧重的不同会使它们产生多种“化学反应”,正是出于该作用的影响,科普传播体系更加的稳定、持久。现阶段,网络科普体系内外部要素更加丰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愈加的繁琐,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此,便要求针对传播主体、受众及传播途径进行规范,可采取出台科普政策、加大财政支持等方式,使机制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2 外部动力机制
        科普传播外部机制,简单意义上而言指的是:科普传播系统与外部系统及相关要素组合而成的机制,其中包括类型、性质及程度等多种要素。
        1.2.1 时空机制
        网络科普传播是基于互联网而实现的,而网络的一大特性便是不受时空的约束,传播主体能够“随时”的进行信息的更新、存储、传播等,受众也能够“随时”的查看各类科普内容,也就是说,网络科普体系的时空机制具备高度的灵活性。
        1.2.2 功能机制
        除去不受时空约束特性而言,开放性及交互性也是互联网所独有的优势,此种功能性的外部机制凸显的是其强大的调节功能, 也就是说同一性质下的不同系统能够实现互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看,若科普传播成效理想,便可以吸引喜爱科普工作的人群参与到科普事业之中,并为之作出贡献,是优质科普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及利用。

外部机制的强或弱,更多的是源于与其相关的外部因素影响,二者存在正向关系,所以说,管控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因素尤为重要。
1.3 反馈机制
        作为科普传播体系的主要组成内容,反馈机制是协调、控制工作的有效依据,从实践上来看,倘若客户信息难以满足群众的科普需求,那么受众参与科普信息的获取过程便不会有太高的积极性,坐而产生一种“漠视”的心理状态,这需要传播者由群众的反馈中入手,进行传播策略的优化与创新。网络时代下,受众能够基于用户终端不受时间及地点约束的发表反馈意见,传播者接受反馈的效率更高,范围更广,反馈机制“无形胜有形”。
2 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构建的社会效应分析
2.1 拓宽了科普传播范围
        科普信息化中包含了传统媒体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比如,在电视机上播放完毕的科普视频、电影等,我们通过网络也可以搜索到相关资源,也能够基于实际需求进行下载保存,或者分享给他人。而倘若科普资源能够在各类社交软件、网络平台中传播开,便是平方式的扩散,从而拓宽科普,传播贩卖。
2.2 提升了科普传播效果
        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涉及了多学科内容,复杂特征明显,而“描述”科学内涵更加困难。对于科普工作而言,如何将科学进行简单转化,将其转化为贴近人民群众的社会化资源尤为重要。网络技术与科普工作的有机结合,大幅度提升了科普传播速度,也强化了科普传播效果,使群众更加乐于接受。诸如科技场馆等科普机构开始应用“AR”“VR”等新科技,使得科普内容更加的形象。对此我们可以设想,在网络的不断发展下,未来的科普形式会更加具有表现力,从而进一步提升科普传播效果。
2.3 强化了公众科学素养
        以往,科普工作者的理性意识及全局意识匮乏,在工作中一味的侧重科技知识及其作用,却忽视了对应于科技的精神内涵传播;再加之对科普工作定位的不恰当,使得公众对于科普工作功能出现了认知偏差,这与进行科普工作的初衷相违背。而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机制的构建,使科普工作不再受限于客观物质层面的限制,而是增添了文化、精神层面的科普传播活动,不仅使受众基于“科学是什么”有了正确认知,也强化了公众科学素养,丰富了公众精神体验。
2.4 促进了资源共建共享
        在网络时代下,移动新媒体得以快速发展与应用,内容资源建设是科普体系构建的基本内容。众所周知,科普作品的多样化特性十分明显,在技术、内容及表现形式上更是多种多样,但尽管如此,在具体的科普活动中也需要基于科普工作的要求,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迎合他们的需求与喜好,采取相适应的方式与手段优化传播过程。实践来看,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机制的构建,促进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如我国早些年所开展的“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就构建了科普出版单位、广播电视科普、科普展览等多领域的科普资源物流网络系统,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
3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的普及化应用,为人类文明社会建设创造了更多可能的同时,也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以往 “不变应万变”的科普思维显然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时代所需,因而,本文针对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机制构建及效应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石磊,王玉超.网络环境下开展大数据科普工作的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0,22(14):80.
[2]王大鹏.网络科普达人科普面面观[J].青年记者,2019(30):95.
[3]王晓萍. 我国网络科普的媒体形式及特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