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衔接教育中父母的角色认知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4期   作者:程丹阳
[导读]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近几年,中小学衔接教育开始成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和新课题
        程丹阳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近几年,中小学衔接教育开始成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和新课题。孩子因衔接教育不当或不到位而引发的诸多焦虑引起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如何让孩子轻松、充实地实现中小学衔接过渡,家庭教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在孩子的成长规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校的指导下,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和孩子一起适应初中学习和生活,帮助扶持孩子应对并解决初中学习生活中的难题,以期更好地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  家庭教育  角色认知  问题原因  对策

        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是指小学和初中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和过渡,主要体现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以及小学升初中的暑假时段。由于自身生理心理上的明显变化和客观环境的改变,各方面的问题往往会让刚踏进中学大门的孩子们感到困惑不解,尤其是人际交往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让他们感到不适应,进而影响学业进步与健康成长。为此,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有必要了解一些转型期常识,实现自己的角色认知,进而帮助孩子迈好中学第一步。
        
一、孩子在中小学衔接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众所周知,导致孩子在中小学衔接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笔者根据自己从教的经验,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其成因:
        
1、课程设置和要求不同,导致畏难情绪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小学开设的课程以外,初中还增加了政治、生物、历史、地理等课程,且每门学科的内容都趋向专业化和系统化,学科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概念性强,提高了对综合分析、知识应用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题目的难度与小学相比也加大了许多。一时间,步入初中的“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花缭乱,一扫往日的无忧无虑,多了一份忧郁与焦虑。
2、老师教学方式不同,导致焦虑情绪
        小学老师是保姆式教学,讲课形象生动、活泼,比较重视使用教具、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学手段,这些都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适应。可升入初中后,根据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老师往往注重引导孩子由原先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老师上课的时候更注重讲清概念,课堂上分析演示较多,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形式多样。教师在课堂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教师的角色从“保姆”到“教官”,教学方式、策略“去精取粗”。另外,从亲切到严厉,老师的教学风格发生了变化。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有些差别。加之,中学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对学生学习管理的要求提高。
3、青春期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
        小学时,教师和家长都有绝对的权威,进入中学,孩子的独立性增强,要求更多的民主。一旦孩子错误地理解或放大这种民主,就会渐渐滋生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中,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如同样要求诚信考试,有人就会考场作弊;同样要求卫生值日,有人就会溜之大吉。这就不能不反思我们家庭教育的差异。笔者认为,在孩子真正成熟之前,家长还是要保持适度的权威,要立规矩,不能过分民主化。


二、家长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角色认知
        那么,针对孩子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家长应该有哪些准备?当孩子出现问题后,又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1、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父母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创业等优良品德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给孩子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固然重要,而给他们一个温馨可靠又稳定的亲情环境显得更为重要。您的孩子是否愿意向您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您掌握孩子思想动态以及参与他们成长的关键,也是后期解决小升初衔接问题和青春期问题的关键。因此,抽出陪朋友和应酬的时间陪陪孩子,可能是一种更切合实际的投资。但不要和孩子在一起只说教,有时做做游戏,说说故事,外出散步嬉戏玩耍,都有利于下一次的教育。
 
2、家长要提前了解中小学衔接的相关信息并合理安排衔接教育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前的暑期这个“空白”阶段进行指导,比如教育孩子不看不健康的录相和书报,不交不良的朋友、不无所节制地贪玩,要注意休息,防止伤害事故等。同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到中学熟悉环境,了解中学生活的情况,结交中学生朋友,介绍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进程状况;如有条件允许,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并在旅游过程中加强亲子交往,交流思想和感情,适时地对孩子提出进入中学后的希望和要求;部分孩子在小学期间的学习上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家长可以利用暑期进行适当的辅导。总之,家长既要在孩子进入中学前尽可能地了解清楚中小学衔接的相关信息并合理安排衔接教育,又让孩子度过一个有利于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假期。

3、帮助孩子做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1)学习习惯方面
   小学阶段孩子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初中后,应鼓励孩子继续保持,甚至要有更高的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问题,应在入学后的一至二个月内达到要求。应要求孩子从现在开始就要养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与生活计划,学会科学安排时间、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探究的好习惯。这样,孩子进入初中后,因为有了这些前期准备和良好习惯,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就容易多了。

(2)学习方法方面
        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看,小学生机械识记能力较强,自我表现欲强,喜欢别人表扬,但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较弱,无论管理上,还是学习上基本依靠老师,因此,孩子往往产生一个错觉,认为学习就是背书、做习题,从而养成重记忆轻理解、重做题轻看书的不良习惯,这对学好初中课程是极为不利的。鉴此,家长应主动协助学校、老师,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要求孩子养成课前自觉预习,作业独立思考完成,学会小结归纳等正确的学习方法。
        
4、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在小学教育中,小学教师既是孩子的授课教师,又是孩子的“保姆”,孩子与教师的联系非常紧密。由于小学课程单一,分摊到具体科目的时间相对充裕,教师可以较为全面地帮助孩子安排时间学习,预习、复习和补习,收效比较明显。而在中学教育中,孩子与教师的联系明显不像小学那样紧密,相对松散。中学里班主任不实行,也没有能力和精力进行包班教育,教师们基本上只管孩子的课内情况,较少或不管课外情况。自然地,中学教师们也就做不到像小学教师那样对孩子们“缺什么,补什么”,他们对孩子的照顾也不像小学教师那样细致周到。因此,家长如不能意识到中小学教育中师生关系转变这一特点,就不能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初中阶段家长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小升初”的过渡期,家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角色,了解自己该为孩子做些什么,方能帮助孩子并和孩子一起实现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完美过渡。
        
参考文献:

[1]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43.

[2]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18.

[3]王美萍 刘新生.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启示【J】.心理学报

[4]邵建洪.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西湖教育研究,2008,(1):13

[5]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