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锋
浙江省长兴县虹星桥社区教育中心
[摘要]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在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其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教育是以多元、灵活的教育形式面向大众的教育,使其能够成为美育介入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着眼于社区青少年美育的机理,探索美育的有效途径,以期提高社区青少年素养,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推进社区治理。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美育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由此可见,青少年美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然而,当前青少年美育功利化、美育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突出,社区教育在青少年美育中价值何在?这些矛盾都亟待解决。
一、社区青少年美育机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虽然各国间的技术、经济竞争异常激烈,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很大分歧,但是都意识到美育对塑造和谐的现代人,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结合的产物,受到中外学者的深入研究。
(一)美育的价值: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18世纪50年代,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正式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他认为,人只有在进行自由的审美观照时,感性和理性才能达到平衡的和谐状态,人性也才得以完整。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口号的提出,全国兴起了对美育理论的研究浪潮,为青少年美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由此可见,美育是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统一,是一种以精神愉悦心理和谐为特征,以潜移默化为方式,以受教育者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为目的的情感教育。在青少年中大力提倡美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美育对于青少年健全丰满的精神世界,塑造人文情怀,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发挥重要重用。
(二)社区青少年美育: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社区教育源于20世纪初,美国杜威(Dewey,1951)提出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社区教育相对普通教育,它打破了教育时空的局限性,把教育拓展到了社会基层。社会既是国家治理的行为基础,又是公民行为的依托。一旦青少年美育不到位,使其缺乏分辨美丑的能力,则容易产生盲目崇拜和模仿等问题,最终将影响社会治理。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青少年在社会活动中是个体性和社会共性的统一。美育活动自然会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促进个体的个性发展,但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其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因此,社区青少年美育是需要兼顾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的。
(三)社区美育与精神文明:文明与发展的统一
精神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社区美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任务,它是社会教育、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美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特别是在对青少年高尚情操的陶冶、社会主义道德培育中、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其他教育措施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社区青少年美育路径探索
美育路径是建立在美育理论发展基础之上,是美育理论实践化的产物。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探讨美育在社区青少年教育中的影响作用,以及构建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参与的社区青少年美育协同育人机制,进而让美育发挥良好的育人功效,是社区学校的重要职责。近年来,虹星桥社区学校不断探索,扎实推进社区青少年美育教育。
(一)复合型青少年美育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在进行美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利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形成合力,主要从美育课程建设、美育基地建设、美育教学团队建设这三方面进行美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在课程建设方面,将审美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美育活动。如文化礼堂送教内容丰富,有开蒙礼,非遗传承(剪纸、木偶制作及表演、刘井舞狮传承)、文明新风尚教育和活动(垃圾分类、文明出行)。通过“悦读人生,和美家庭”书香家庭活动,结合乡村文化大礼堂开展“书香家庭”读书品享会,每年评选水韵虹溪“十大优秀书香家庭”。其次,在美育基地建设方面,依托虹星桥镇地域文化特色,成立社区留守儿童乡村少年宫“农园新景”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农园新景”收获节,让乡村少年宫成为社区青少年美育活动的阵地,让社区青少年体验“生活即教育”。最后,在美育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以专业教师为主,同时也可以聘请美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开展大型讲座、指导艺术活动,真正从质量上提升美育教学水平。
(二)以传统文化促青少年美育
美育并不等同于美的教育,而是一个由知、情、意、行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当前对青少年的美育视野应该更加开阔,美育目标不能仅仅局限在讲授美的知识,或者传授美的技法,更加不可忽视的是培育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提高审美情趣。
具体而言,从两方面着手。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一方面是丰富和开阔美育的目标。通过美的体验过程,激发出青少年对美的追求,并促进青少年审美素养的提升,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养成其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是,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丰富美育内容。通过了解各地的民俗文化,观赏民间文化艺术,能够帮助青少年学生增长视野、陶冶情操,身心健康发展。
(三)发挥社区美育的价值引领
美育是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将青少年的情感引向正确的价值判断。社区美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全过程,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
三、结语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社区是青少年成长的环境载体,社区美育是青少年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社会美育的具体实现形式。因此,社区作为青少年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作为社会美育实现的基本载体,理应承担起培育青少年审美能力的职责,积极地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为青少年正确审美观念的形成奠定硬实力,孕育培养软硬条件兼备的审美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EB/OL].2015.
[2]于文杰.《通往德性之路——中国美育的现代性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曾繁仁.论美育的现代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4]陈健、秦嘉域、王琼.“文化叙事”——从传统文化情感 认同出发的美育思考[J].文化学刊,2020(7):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