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4期   作者:张柏
[导读] 本论文以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为论题,从影响研究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近现代德国美学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以期对当下的美育理论建构提供借鉴与学习之处
    张柏
        北京古今唐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0010
        摘要:本论文以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为论题,从影响研究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近现代德国美学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以期对当下的美育理论建构提供借鉴与学习之处。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现代中国美育理论深受近现代德国美学的影响,唯有拥有开放包容的学术襟怀,坚守民族文化的本有立场,将美育理论同实践活动加以对接,才能真正建构起拥有世界学术视野、富有中国本土特征、具有社会现实效用的美育理论。
        关键词:近现代德国美学;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影响研究
引言
        近十几年来,美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理论研究者地集中关注,美育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其中一部分研究是对中国现代思想家个体的美育思想进行阐释与论证,割裂了思想家个体间的关联,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理论资源间的相同性与差异性研究[1]。因而,需要重新返回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之中,思考中国现代思想家们是如何建构美育理论,尤其是思想家们是如何既积极吸纳近现代德国美学,又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探寻中西思想融通之路。
1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发生语境
1.1社会历史的跌宕与传统文化的没落
        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全球时局动荡不安,欧洲强国以霸权形式入侵亚非各国,造成了亚非各国社会动荡不安,本土文化遭到破坏。被压迫的民族从僵化的思想中觉醒,踏上了抗争与振兴之路。当外来强势文化进入中国境内,中国传统文化难以抵挡西方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思想家们积极探寻本土文化的现代适用性,吸纳西方现代文化以及承继中国传统文化,使中西思想互相交融。
1.2时代变革下的思想启蒙与精神重建
        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时期正是风云骤变的时期,美育理论建构的目标指向于民众的思想启蒙与精神重建。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思想家身处国运衰微的中国近现代时期,国民精神处于颓靡不振的状态。精神状态关联着现实实践,乃至决定了个体的人生。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基于社会现实,以美育的方式启蒙民众的思想,重建民众的精神。
1.3近现代德国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近现代德国思想在现代中国迅速传播,中国现代思想家们通过翻译、评述近现代德国美学,以此建构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现代中国民众在西方列强的枪炮声中惊醒,西方文明顺势传播入境。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无法抗击域外的现代文明,如何在中西之间探寻平衡的支点,如何将域外的文明承转于中国本土,成为了中国现代思想家们时常思考的命题。以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思想家们翻译与评述近现代德国思想,尤其是在传播的进程中形成了研究康德与尼采哲学的热潮。席勒和叔本华的思想也同样获得了广泛传播,黑格尔思想的传播在起初较之其他哲学家思想的传播稍显缓慢,却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获得迅捷且广泛地传播。正是通过思想家们的积极评述与翻译,进一步推动了近现代德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中西文明间探寻出融汇之路。
2.近现代德国美学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路径
2.1吸纳借鉴与改造转化
        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基于社会现实,积极吸纳近现代德国美学,在直接移植与重新阐释德国美学思想时,又进一步扩充与延伸美学概念与范畴[2]。思想家们面对贫弱衰颓的民族、蒙昧无知的国民,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无力反抗西方强势文化的现实情境时,将视野转向于域外的先进思想,意在以美育思想来启蒙民思、重构精神、振兴中华。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在思想的移植中融汇或区分域外思想,新解近现代德国美学。

他们重新整合域外的美学概念与范畴,延伸与扩充其内涵,以“无中生有”式的范畴新提、“有中生变”式的范畴新变以及“有中类同”的范畴重整等方式进行思想的转化与改造。正是思想家们对特定历史的深度感知,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审慎辨识,才能对近现代德国美学进行本土化改造与转换。
2.2在中西思想的融通中凸显民族本位
        中国现代思想家们既吸纳近现代德国美学,又传承中国传统思想,彰显着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民族性与本土适应性。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受近现代德国美学的深远影响,认同域外文化是基于其自身特定的历史文化。他们在中西比较的视域之下探寻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以儒道释作为传统文化的典范融汇于康德、席勒、叔本华等近现代德国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之中,形成中西思想文化间的互动与碰撞。与此同时,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并未固守传统思想,他们转换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3近现代德国美学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特质
3.1理性与感性并存地启蒙精神
        近现代德国美学中地启蒙精神或显或隐地存于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整体构建之中[3]。在中国近现代时期,外敌强势入侵中华,冲破了固守数千年的封建大门,消减了民族的尊严。与此同时,象征着文明、开放、先进的西方文化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岁月沉淀和洗礼的传统文化无法承受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追击,中国现代思想家们面对国土沦陷、民生凋敝的情境产生出心灵的苦痛,又急切地渴求视域的扩展和寻求变革创新的策略。他们在近现代德国美学中探寻到变革的精神,将其作为美育理论建构的突破口,以提振颓靡的国民精神、改变衰微的国运作为美育思想的最终目标,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在理论的建构和现实的实践中蕴积着启蒙精神的特质。
3.2美育思想中的实践品格
        近现代德国美学中的审美教育通过艺术手段达到美育目的,影响了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对大众进行美育的实践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实践品格。席勒作为美育的先行者和践行者,他的美育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思想家们的美育实践。蔡元培作为国民政府的第一任教育总长,以教育方针的方式倡导审美教育,将美育由思想理论层向现实实践层转换。他以“以美育代宗教”为宗旨,在京沪杭设立专业化的艺术学校,培育艺术专门化人才,扩大美育施教者队伍。王国维坚守哲学学科的独立地位,在大学与小学学科中设置美育学科。宗白华肯定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价值,反思现代中国的现实境遇,希冀通过艺术陶冶的方式致使主体获得美的教育。朱光潜认为美术活动可解脱现实烦闷,艺术家可以艺术地再现方式表达自身对理想世界的希冀与期盼,或是以艺术欣赏的视角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体验,进而产生出美感,逾越实利的效用。丰子恺提出了更为广泛的美育领域与更为多样的美育实践方式。梁启超、鲁迅的美育思想同样积存着实践性特征,对个体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4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中国美育理论深受近现代德国美学的影响,在这一影响之下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再度思考域外思想与本土思想的融通问题。现代中国美育理论是在特定的时代境遇与文化语境影响下的综合性产物。从中国思想家对中西思想文化的承继与转化之中可见,他们意求通过域外的文明来启蒙民思、重构精神、变革社会。思想家们拓展延伸着自身的视野,探寻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价值,以思想融通化合的方式求索着美育的建构之路。唯有拥有开放包容的学术襟怀,坚守民族文化的本有立场,将美育理论同实践活动加以对接,才能真正建构起拥有世界学术视野、富有中国本土特征、具有社会现实效用的美育理论。
参考文献
[1]朱桦.文化精神的冲撞与美学思想的渗透——论西方美学对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影响[J].学术月刊,1988,(02):8-15.
[2]钟仕伦.双重挤压与世纪难题: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J].当代文坛,2012,(06):25-29.
[3]陈望衡.“全球美学”与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如何与世界接轨[J].学术月刊,2011,43(08):16-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