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画技法对寿山石雕刻的借鉴意义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4期   作者: 文·林运艳
[导读] 寿山石雕就是雕刻工匠对寿山石进行雕刻、审美加工形成一种工艺品,属于自然美与工艺美结合的艺术产品
        文·林运艳
        身份证号:35012319850215****
        摘要:寿山石雕就是雕刻工匠对寿山石进行雕刻、审美加工形成一种工艺品,属于自然美与工艺美结合的艺术产品。从寿山石雕开始发展,距今已经有1500年历史,通过元明清三朝发展,逐渐形成非常丰富的技法,其表现形式与内容存在差异,所用技法也不相同。纵观技艺发展过程,每项雕刻技艺成熟中都凝结着许多雕刻艺人的创造经验与审美经验。在寿山石雕中,薄意属于一种独门的表现手法,更是技法与审美相结合的技艺,内涵随着各个技艺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因此,探讨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国画技法;寿山石雕刻;借鉴意义;
引言
        寿山石雕是通过对寿山石的形体构造,雕琢出可视、可触、多维立体的艺术形象,以反应和表达特定的社会生活、时代精神、以及创作主体的美学思想和价值追求。语言是石雕艺术的表达系统,是解读寿山石雕艺术的话语体系,是通过雕刻技法的形式、多样的形式、丰富的质地与色彩、独特的意义来传达的,分为形式语言与本体语言两大系统。
1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
        1.1选石
        从雕刻实况来看,采用薄意雕刻的各种石料主要为名贵石种,比如田黄、荔枝石及芙蓉等。因此,雕刻时就必须要详细观察石头,尽可能保持名贵石材的颜色和形状。对于这种名贵材料,采用薄意技艺,不但让石材保持原有形状,还可以雕刻出非常精美的艺术作品。在选择整石时,必须要合理选择石材,合理使用薄意雕刻。比如采用薄意雕刻,将作品底座磨平,这样才能让作品能够站稳,才能满足篆刻与欣赏所需。采用这种雕刻技法,还可剔除小裂片,采用细砂纸打磨作品外观,能够让石材更加完美。
        1.2相石
        前石园冯志杰在文章《乡愁》中说:“作品下雕塑的一般理论,我不知道艺术妙不可言,但失业了。所谓岭南新时,水入运河,信因其缘故,结因工而出;程婴一般以情为傲,有才能发泄,顺与它,用这种性行为刻骨,改变另一端,不能稍空;暗流之下,如何免费喷洒?这种古老的理智观也。见墨残,厚惊开处,却是空;黄色焦炭是一种很大的开口,就像一台溅出来的洗衣机,似乎精神上稳步延长自我满足的痕迹;意乱之间,有意无意,使你产生疑惑,但不要让自己混浊;心入,使人全然忘了这种自然的幸福。如果你说这是个聪明的工人,但我说这简直是理所当然;她路是绝对自然的,但怎么能毫无例外地走了几千年呢?摆脱不寻常印象的劳动者和非劳动者,“相态”一词的陈词滥调在心中高涨,因为再也分不清“相”是石头还是人了。“因此,当你手里拿着石头的时候,你必须冷静地观察,一次又一次地与心灵交谈,以了解石头的语言,以透明的眼睛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价值。眼睛不是天生的,不能不时产生。大师还经常穿越山脉、拍卖和古董贸易,会见南北许多藏族老朋友,既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又提高了眼睛和品位。不断加深的生活,不断提高的认识,长期沉积,越来越多地在他的文化知识水平上,在开阔的海洋中,广博的友谊,良好的沟通,束缚和不放弃,也能够发挥非凡的“眼睛”功能。\代表。
        1.3剔地分层
        完成勒线后,就要实时剔地分层,这是采用薄意雕刻的重要环节,更是体现这种雕刻特色所在。剔地,对地底进行刮平,将剔除线之外空余石面进行削刮,凹底部分达到平坦。在铲地过程中,必须要随着地形凹凸起伏。在雕刻四方章坯,必须要确保底地平坦,印面转角必定要达到垂直。剔地后,用刀依照勾勒景物进行分层,这个阶段体现出景物的远近与疏密,让布局结构清晰分明,一目了然。通过薄薄一层,就能够让景物具有透视感与立体感。
        1.4磨光
        在薄意雕刻艺术中,磨光属于最后一个环节,直接体现出寿山石雕作品效果。虽然圆雕和浮雕中也需要磨光,但是薄意雕刻磨光要求更高,通过磨光工艺,对石材进行精心打磨,就可将石材品质的优美展现出来。在磨光过程中,不但要磨掉刀痕,还必须要确保凹面与雕饰清晰明了,保留出刀法的优美和韵味,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事实上,薄意雕刻中构图布局,比较重视气韵与意境,重点在于精致与典雅。因此,薄意雕刻必须要与绘画密切相连,广泛取材,内容包含着人物、鱼虫及花鸟等。这种技艺能够从传统工艺脱颖而出,非常巧妙将国画原理融入到雕刻中,从而体现出一种极富人文氛围的独特艺术,彰显出不俗的特质。
2寿山石雕刻创作的观念表达
        寿山石雕刻语言系统是石刻作品的构造方式以其表意系统的总和,是人们理解、赏析、诠释石雕作品的基本媒介,是寿山石雕刻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与其他艺术语言不同,寿山石雕刻语言有其独特性。寿山石艺术的体现,是由一个比较静止的、传统形象的,自然事物来包罗千言万语,代替对许多人和事的描写。直观、凝练与单纯是石雕言语的显著特征,也是雕刻艺术的魅力所在。寿山石雕语言是建立在传统雕塑基础上,跟文人绘画、冶印等结合产生的。在以往的艺术史上,艺术所承担的内容繁多,道德的、宗教的、政治的、教育的、人文精神的等等,也有功利性的时刻不断地在作品中反应出来。寿山石艺术也随之有“附属”作用,传统艺术沉重的负担常常使得“艺术”陷入图像、工艺的迷阵中。而当代寿山石雕创作的实验性尝试在通过创作方法的转向谋求对当代观念的发言权的同时,拓展了传统石雕的法则和价值判断体系,将寿山石雕语言的视觉力度感和对现代心灵的撞击力扩张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实验的推演,当代寿山石雕刻的观念不在满足于理论上的博弈,已经确立了实践领域的多维度。
        寿山石雕创作观念继承了古典与师承的艺术传统,注重形式与精神内容表达,都体现出一种严肃的追求。作品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人能够而且应该看到的东西,而往往也是他没有看到的东西。这往往没有看到的东西,所指的即是艺术作品的精神性。艺术精神是雕刻作品的核心。我们会发现雕刻是人类精神的体现方式,是终极问题的关怀和对于永和的一种追求,并因此成为人类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受到古典雕塑的结构、重构、理解与颠覆观念的影响,寿山石雕刻具有了更多元素如绘画性、趣味化。这种模式的石雕一种是传统绘画的与社会微观的的平衡,一种平等和独立。注重自我主体意识的表达,伸张个性的特点,显示出一种个人主意精神。寿山石雕创作观念体现的个人主意精神在创作风格上,及出现艺术语言的独特,互不雷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貌,带有个人烙印的创作风格,无疑也表达了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意志.
结束语
        总而言之,薄意属于寿山石雕刻最高境界,能够体现出雕刻工匠深厚的雕刻技艺与深厚的功底,而且技艺者还必须要在书法、国画以及篆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修养及超高造诣。因此,寿山石雕刻者就必须要认识到薄意的特征,要掌握这种雕刻法的真谛,不断传承薄意雕刻艺术。同时,还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审美意识,将个人思维融入到作品中,真正展示出作品的艺术性。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真正促进寿山石雕艺术获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紫阳.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及审美探究[J].东方收藏,2020(10):39-41.
[2]郑而华.雕刻艺术的形式美与意境美[J].东方收藏,2020(08):39-41.
[3]程由军.浅析寿山石雕刻技艺的三大诀窍[J].东方收藏,2018(17):54-56.

林运艳.作《春山万有图》荣获“中艺杯”优秀工艺美作品“金奖

作者简介:林运艳,1985年;福建罗源;大专学历;师从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郑福;进修于福建教育学院。作品《春山万有图》荣获“中艺怀”优秀工艺美术作品“金奖”;巜自在罗汉》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金奖”;《降龙观音》荣获第十五届“中艺杯”优秀工艺美术作品“金奖”;巜乐在其中》荣获福州市首届“闽匠杯”金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