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突破瓶颈的理论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4期   作者:韩海平
[导读] 高校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高校内部图书馆树立不断增加
        韩海平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邯郸  056000
        摘要:高校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高校内部图书馆树立不断增加,这为广大师生的学习,都提供了便利条件。根据相关资料分析,以及实践调查,可以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对学科服务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且能够对各大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象进行调研,最后得出结论,好的学科服务,能够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建设价值,而国外大多数高校,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方面,服务目标是比较明确的。相对来说,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只有找出问题,并且具有针对性的制定结局方案,才能够得以突破瓶颈。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突破瓶颈;理论思考
        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内部都设有图书馆,但是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并且在学科服务方面,我国很多高校都到达了瓶颈阶段,而无法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图书馆管理人员,对于学科服务理解不到位,从而对服务质量与效率,造成了不利影响,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制约了高校图书挂学科服务的发展。因此,本文我们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服务评估,以及细节服务等措施,进行具体分析,以期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够早日突破发展的瓶颈,而为广大师生带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1·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1·1忽略了用户的体验
        我们知道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广大的学生与部分教师,在开展学科服务的过程中,如果馆员仅仅加大宣传力度,而忽略了用户体验,那么学科服务宣传的意义也无法得到体现。现阶段,图书馆馆员往往无法准确的掌握服务时机,并且与用户之间的深层交流是比较少的,只是单方面的向用户介绍,而缺乏想双向沟通,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的兴趣将大大降低[1]。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学科服务过程中,过于注重服务技术的更新,而忽略了用户自身心理的变化。如在图书馆馆员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推荐体育图书的时候,如果单纯的宣传与推送信息内容,而没有向用户解释互联网阅览的应用方式,以及互联网图书的优势,那么用户自身很难理解,从而产生茫然的反映,并且用户对于学科服务的需求,往往与实际推荐的不符,从而无法提高学科服务影响力。
        1·2细节服务有待加强
        在一般情况下,图书馆学科服务,是围绕重大课题而开展的,以期促进服务影响力,以及服务效果的提升,但是这样的方法,往往会事得而反,虽然图书馆学科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却没有对服务细节进行强化。学生与教师对于学科服务的感受,是从细节当中积累而产生的,如果没有细节感受作为铺垫,那么服务效果很难突破瓶颈。单一的宣传推广形式,无法形成惊喜,在服务结束后,用户对于学科服务,也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2]。优质的学科服务,需要通过无微不至的细节,在用户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这样可以提升学科服务自身的价值。由此可见,图书馆学科服务规模,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是服务质量提升的决定性要素,要想进一步突破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瓶颈,管理人员与馆员,就应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做好每一个细节。
        1·3考核评价方式存在误差
        首先,高校图书馆考核定位不够明确,提升员工绩效,实现图书馆整体管理效果的改善,是考核的首要目的,在这样的基础上,考核还涉及到员工的薪资分配与晋升。但是,部分高校图书馆,过于重视考核期间,员工利益的分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却给学科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其次,现阶段图书馆学科服务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馆员一般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对自身学科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但是这种量化工作只是基础,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科服务水平。并且评估指标呈现表面化形式,无法深入分析学科服务问题,由此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与用户实际需求无法达成一致[3]。


        2·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突破瓶颈的具体措施
        2·1强化自身职能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基础较好的院校,可以采取分馆制度,开展学科服务,并且由总馆进行统一调度与指导,总馆应起到自身的带头作用,并且对自身职能进行不断强化,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培训分馆学科服务人员,帮助学科服务人员树立正确服务意识,并且深入了解学院内部各个专业,具有针对性的设立分馆。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与学生及教师等用户之间的沟通,对用户实际需求进行了解,并且宣传学科服务互联网形式,加深用户对于互联网学科服务的印象,并且逐渐适应不同的学科服务形式。
        2·2学科服务模式的创新
        随着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传统学科服务模式,也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要想突破学科服务发展瓶颈,图书馆就应在传统学科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创新,如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学校联合举办活动,并且组织学生与教师参与到其中,并且设计咨询、研讨、讲座以及辩论等环节,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与教师的热情,还能够更加直观的向用户展现学科服务,使用户了解学科服务重要性,并且依据自身需求,主动寻求学科服务,而咨询与讲座等环节,则能够进一步将服务,渗透到学生团体当中,从而高效的拓展学科服务规模,促进学科服务质量的提升。
        2·3学科服务人员管理模式的创新
        学科服务团队的建立,对于学科服务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主要由资源建设、咨询部门以及分馆等联合组成。在这样的前提下,岗位设置也至关重要,学科服务馆员应采取竞争上岗制度,并且积极引进年轻的馆员,他们富有热情、积极向上,并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更快的掌握新型学科服务手段及技术,并且与用户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通过多元化手段,向用户推进服务[4]。除此之外,每个馆员都可以依据自身实际专业,对具体的服务方案进行制定。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定期组织学科服务馆员,开展相关培训活动或者座谈会活动,让馆员互相交流与沟通自身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期间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由此可见,只有执行开放式管理,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科服务人员工作职能,并且馆员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服务工作当中,促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逐渐完善,但是在学科服务方面,各大高校相关研究是比较少的,学科服务无法突破瓶颈,而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图书馆相关管理人员,就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结合多方面因素,多元化推广学科服务模式,并且还应加强对用户心理的了解,从而具有针对性的制定与创新服务模式。本文我们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加强的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为专业人员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从而使学科服务发展,早日突破瓶颈,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媛, 范爱红, 韩丽风. 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2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J]. 图书情报工作, 2018(24):6-11.
        [2]王芙蓉. "双-流"背景下艺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研究[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 039(004):67-69.
        [3]别立谦, 李晓东, 张美萍.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学科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8, 036(005):58-64.
        [4]杨咏梅. 科研数据开放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转型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9, 277(03):73-77.
        作者简介:韩海平(1976-),男,汉族,河北广平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资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