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4期   作者:王丽燕
[导读] 游戏作为幼儿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介入幼儿游戏能够增强游戏所发挥的功能
        王丽燕

        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未来之星幼儿园
        摘要:游戏作为幼儿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介入幼儿游戏能够增强游戏所发挥的功能。本文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方法、时机等各方面出发,以幼儿游戏活动为立足点,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基本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必要性。
        关键词:教师;幼儿游戏;游戏方式;建议
1 研究目的
        (1)对教师介入游戏方式现状的研究有进一步的理解,分析当今幼儿园幼儿游戏教师介入的情况。
        (2)探讨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方法与介入效果为教师提出有效的建议,提高幼儿游戏的总体水平。
        2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愿望的激发、游戏过程的开展以及游戏活动结束时评价都是游戏指导的重要环节。而何时介入学前儿童的游戏不仅需要教师细致观察,还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指导最为有效。学前儿童在探究活动材料、获得知识和技能是有自己的方式和特点,如果教师在学前儿童还没来得及探究前就告诉学前儿童答案,剥夺学前儿童自我探究的机会,学前儿童会失去游戏的兴趣,且教师教给他的答案他并不一定理解,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可能还是不知所措。这些都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反之,学前儿童在反复探究无果时,教师不及时介入,学前儿童会因为问题太难而放弃探究,久而久之,也会失去游戏兴趣。所以,教师只有在学前儿童遇到问题、反复试误无果,急需教师提供支架是给予其关键性支持,教育效果最佳,也才能真正促进学前儿童的持续发展。
        教师的介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促进学前儿童游戏的顺利进行,一种情况则是阻止学前儿童的游戏行为。遇到以下情况,如当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学前儿童的游戏,促进其游戏的顺利开展。但是,当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出现过激行为,如破坏玩具、故意捣乱、攻击性行为,或游戏内容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符合时,教师也要及时介入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阻止其不适宜行为的发生。总之,教师要把握好游戏的介入的时机,在学前儿童最需要支持时给予其能其关键性作用的支持,用最少、最适宜的干预推动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是学前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持续性发展。
3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
        3.1 平行游戏法
        平行游戏法是指教师靠近学前儿童,和学前儿童玩相同的游戏材料和相同的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不与学前儿童发生互动,目的在于引导学前儿童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较为隐蔽,既不干扰学前儿童的游戏,通识又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参考范例或榜样,便于学前儿童掌握游戏的技能。
        3.2 合作游戏法
        合作游戏是指教师直接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前儿童的游戏中,与学前儿童一起游戏,但由学前儿童掌握游戏的主动权,教师只是游戏的参与者与配合者,如和学前儿童一起玩拼图、跳格子、到超市购物等。

在有角色扮演的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适宜的角色加入学前儿童的游戏,在和学前儿童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学前儿童的想法,调动其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游戏内容、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提高学前儿童游戏的水平和技能。
4 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
        4.1 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因素时
        案例1:娃娃家
        今天的主题活动发生在娃娃家,笑笑和甜甜吃完点心后走进娃娃家,甜甜做妈妈,笑笑做孩子。笑笑从娃娃家拿起来一个布娃娃玩了起来。笑笑玩了一会儿说道:“我肚子饿了,我要吃饭了。”甜甜说:“好的,你先坐这里,妈妈现在就去买菜做饭。”不一会儿,甜甜回来了,买了一些鸡蛋、胡萝卜、都是塑料玩具制成的。甜甜对笑笑说:“你看我买了鸡蛋和胡萝卜回来,我来喂你吃。”说着甜甜就假装剥鸡蛋,鸡蛋剥好了,甜甜开始喂笑笑吃,拿着鸡蛋就往笑笑嘴里送,还一边说道:“妈妈喂你,你把嘴巴张大一点呀,鸡蛋很好吃的。”只见笑笑真的张大了嘴巴。教师急切地说道:“宝贝们,这个鸡蛋是假的,不能真的吃哦。”
        分析:在游戏情境中,年幼的孩子沉溺于游戏,往往会把假想与现实混淆,在出现假制的食物时,有些幼儿真的会把它当做真实的食物,放进嘴里吃。这个时候教师要特别留意,适时介入游戏中,对幼儿加以引导,以唤起幼儿的假扮意识避免幼儿吃“食物”带来的危险,是很有必要的。
        4.2 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时
        案例2:建构活动
        在一次建构区搭建游戏中,洋洋小朋友想要用积木搭建一座公园,他用沙垒成公园的护栏,用积木和玩具搭建公园所需的其它设备。正当洋洋准备摆上躺椅大功告成时,只听“噗”的一声,洋洋回头一望,发现自己快建成的公园护栏破一个大缺口。还没来得及反应,添添已经拉着他的小推车一边兴奋地大叫着一边继续向着洋洋的公园快速的冲过去,把洋洋公园里的树和椅子还有其它的一些设备都推倒了。洋洋看见自己辛苦搭建的公园一下子就被破坏了,立马大哭起来。边哭还边拿起一块积木就往添添头上砸去。教师适时制止并边说边朝洋洋走去。
        分析:在这次搭建游戏中,添添看到洋洋的公园搭建好了,故意搞破坏的把公园的设备推倒。气急了的洋洋因不满添添破坏他的公园而用积木打人,这时候教师及时介入,让洋洋停止了攻击性行为,保证了另一名幼儿的安全。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时,需要教师的介入,以维持正常的游戏秩序,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
5 建议
        教师应该充分观察,定位好自己的角色,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
        教师必须思考自己在幼儿游戏中是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还是指挥者?必须在认识幼儿游戏的同时认识到自己在其中的角色。教师的介入是为了促进游戏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的时候,要充分观察,这样能够更多的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明确自己的角色,才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及时参与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
参考文献
[1]姜晓燕.学前儿童游戏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8,52-56.
[2]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教师介入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现状的研究.天津大学.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