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清风
湖南省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426100
摘要: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社会对机械加工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为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和机遇。中职学校的机械加工专业要着眼行业发展前景,立足人才培养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创新;对策
一、中职机械加工专业教学现状
1.学校教学条件限制课程的实践性
中职学校的机械加工专业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专业的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实践生产经验的总结,在实际教学时必须依托实践,使师生在一线生产参与过程中接触最新机械加工工艺,并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是由于学校的自身条件有限,导致机械加工的实践环节被经费、场地等限制,学生无法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整合。
2.课时和内容限制教学效果
中职学校的机械加工专业包括数控机床、机械设备安装、模具制造等多方面内容,且各部分内容都有一定难度。但学校开设的课时量不多,师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大量的知识教与学,是一项挑战。另外,目前中职学校采用的机械加工教材多为老教材,教材上的设备及生产标准已无法适应目前社会的需要。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机械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快,而教学内容的滞后,导致学生无法了解机械最前沿工艺,对新设备也知之甚少,无法实现与社会的接轨,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双师型教师资源缺乏
中职学校的机械加工专业课程教学对教师的技能要求非常高,教师不但要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且要具备熟练的现场操作能力。但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师要不以老年教师为主,要不以新留校年轻教师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对仪表、机械、电子等综合的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基本以一方面知识讲授为主,无法进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机械加工专业教学创新对策
1.创新教学合一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
首先,在教中学。机械加工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成长,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中学习。中职阶段的学生的共性是基础弱,接受能力受限,面对机械加工这门复杂且涉及范围广的学科,学生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教学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机械加工相关概念及应用。以“金属切削加工”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设计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探究、沟通的过程中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自行选择相关金属,学生设计切削的尺寸和精度,利于其更加系统且全面地理解相关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下,在小组成员相互监督前提下,能体验切削实践,能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学在做。学生的做就是实践,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进而体验知识学习的价值和效用。因机械加工专业的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多为学生创设实践的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机械实验过程中来,并依托理论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和产品的创作。
以“金属切削加工”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要让学生参与到刨、磨等产品的加工环节,尽量保证一堂理论课后配备一堂实践操作课,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操作间,在感受机械操作,实地进行机械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解决的方法进行探讨,目的是提升实践能力。
2.依托学徒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对接
首先,以行业产业需求为核心创新机械加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要依托机械加工行业和产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依托学徒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兼具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对服务。中职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在理论知识方面,只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即可。如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知识时,只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点,不需要进行学术分析和研究。但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学生要强化实践能力的提升,目的是掌握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和流程,为后续的岗位对接奠定基础。
其次,以职业需求标准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传统的学徒教学模式实施时,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深度不够,导致机械加工专业学生难以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中职学校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协商,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课程体系的制定,目的是通过技能型人才需具备的核心能力课程的设置,通过在校课程、企业实践课程的划分,使课程设置更科学。学校要与企业进行定时沟通,目的是了解企业生产线最新技术和流程,之后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有序开发实现课程体系的完善。另外,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职业需求为原则,以实用为依托,提高课程的创新性。
再次,以双导师模式为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双重学习过程中,依托学校教师指引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以科学人才培养为核心,进行双向学生培养。中职学校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指导者,主要教授理论知识;企业的技术人员是学生实践学习的主要指导者。为了保证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有效实施,需要中职学校的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档案建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薪资的发放,目的是提高企业师傅的工作积极性。中职学校的人力资源部门要强化对企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目的是强化双师型队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效用。
再次,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依托,强化人才培养效度。依托学徒制模式进行机械加工人才培养需要强化评价体系的完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了传统中职学校机械加工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重笔试的现状,并向考查学生职业素养转变。在学生完成一阶段的知识学习和实践后,学校要从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基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目的是使考核更公平公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另外,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行业内的技能大赛,增强比赛获奖的评价比重,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技能比赛参与度,使学生在比赛参与过程中慢慢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实践考核,要以企业技术师傅的考核为主,对学生在企业期间的技能学习情况、职业素养、完成生产任务情况、创新精神等进行考查,以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让学生能更系统地了解自己,为后续的就业做针对性准备。
总之,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指导下,中职学校的机械加工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核心进行创新调整。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通过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应用,依托学生职业成长,结合企业和社会需求,以学校实际发展情况为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的是通过分层教学、项目教学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对接。
参考文献:
[1]邵光东.中职机械加工教学创新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7):205-206.
[2]成果.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创新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3):169-170.
[3]赵妍.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机械加工专业教学创新探讨[J].学周刊,2019,(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