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松
惠来县鳌江镇新林小学 515236
摘要:小学起步阶段的语文教育,要尊重儿童,准确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保护好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能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小学语文有其实用性、生活性。鼓励学生探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真真正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关键词:策略 小学语文 自主 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小学生进行生活交往的需要。在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要与人交流、还是学习其他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切的起点。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生,新时代的学生,思维开阔,好动,单纯的写写背背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探寻小学的性格特点,找准课堂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并以此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唱读——让学生沉醉其中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儿歌或者篇幅短小的文章,节奏感非常强,深受小学生喜爱。在朗读的时候,让学生体验押韵带来的节奏感,教师可以借助拍手打节奏,注意适当停顿,帮助学生读出节奏感,学生一边学,一边仿佛在歌唱,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这样不知不觉教会我们学生识字、朗读,并渗透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北师大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节课中,可以用下面的节奏帮助人学生找到轻松愉快的气氛。
河水/清清/天气晴’
小小/青蛙/大眼睛。
保护/禾苗/吃害虫,
做了/不少/好事情。
请你/爱护/小青蛙,
好让/禾苗/不生病。
这篇文章,压“ing”韵,在愉快的畅读的时候,要注意“眼睛、事情”等带有轻声的词语,要提醒学生读得又轻又短,还要读出节奏感。在用唱读的方式读完儿歌,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找出明显的信息,说说小青蛙长什么样,能做什么。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全文,比如“保护”的意思理解,要结合句子“保护何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理解,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小青蛙的贡献。并让学生说一说喜不喜欢小青蛙,为什么?有的学生就会回答,小青蛙爱吃害虫,它把害虫都消灭精光,禾苗就能健康茁壮成长,这就是“保护”,并以此迁移运用“保护”说话。
二、看图——联系生活,入情入境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长篇文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从字、词、句、段、文章、情境总体、多个方向把握作者的意图,特别是在古诗词学习方面。
现在新版的教科书,文中有很多插图,“有意思”与“有意义”兼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要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新版教科书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自然地融入在教科书中。“爱国”“传统文化”等理念,你单纯对低年级小学生讲,很多人是听不懂的。优秀的古诗词,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看图,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参照物”,让我们优秀地传统文化“入情入境”。运用一组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主题。一本绘本就像一串珍珠项链,要有一根线把珠子穿起来。[2]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的下册《古诗二首》中的《村居》一文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假如没有插图,对于低年级地学生来说,是没有办法感受诗的大意,感受早春清新悦目、生机勃勃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插图,想一想,图中的孩子在干什么?周边的东西都是什么?天气如何?学生先说一说古诗的大意,当然,不同的孩子,发表出来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孩子无法说出令老师满意或者惊讶的答案。教师不必过早纠正或者批评,而是继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继续描述。而且要更加注重细节描写,如鲜花、天空、风筝如何飞翔等等。再次过程中,顺势感受、领会“拂堤”,可以让学生用动作表演“拂堤”。让学生对比插图,你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这种情况呢?你和你的爸爸或者你的小伙伴们,有没有一起放风筝的场景,调动学生的情感画面,如放风筝的场地、小孩子放风筝的动作、欢声笑语及心情等。从而将诗歌中的内容联系到插图、再从插图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带到古诗词的学习中。将绘本教学与古诗词相联系,强调利用绘本寻找阅读中的一切景象、寻找写作灵感【3】
三、动作——让课堂更加欢乐
在新编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很多文章充满童趣,读起来“动”感十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话,孩子们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新时代的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是学生的,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大胆动起来。
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一文中,第三自然段写道,“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两个叠词运用独具匠心,既写出了早春的特点,又让读者对“寻春之旅”充满了遐想。但如果学习不懂得什么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那么学习就没有乐趣,也就只有一知半解。这两个动词,可通过动作演示加以理解。教师可让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做一下躲躲藏藏、遮遮掩掩的动作,让学生体会害羞的意思。在课堂上将“预设性”转成“生成性”;“知识传递者”转向“价值引导者。”【3】
小学语文的教学,既要重视基本功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也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来说,我们的教学只能遵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只有学生感兴趣了,学生学会了,才能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忠庆.探讨如何实现小学语文绘本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2016(34):33-33
[2]陈晖.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40-42。
[3]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法,2011,31(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