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美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东方实验学校 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摘 要:受学习习惯、学习背景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习实效受到较大影响。阅读课对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有较大帮助,但受效果影响阅读课在很多学校得不到足够重视。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创新授课形式,是解决小学语文阅读课实效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语文,阅读,实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字是中华文明的记录工具,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体现,学好《语文》对于建立文化自信有很重要的作用。《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研究”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其中分组合作学习已经广泛被小学语文教师所采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中华文字的美,发挥阅读课读练结合的优势成为各学校语文教师积极探究的新方向。
一、当前语文阅读存在问题分析
(一)阅读基本功的培育
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阅读课都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情况,即语文教学强调了学生的背诵和理解,片面的认为只要背过了课文就能很好的运用,忽视了对语文阅读学习习惯的养成、知识的沉淀,以及阅读实效的检验,真正的语文学习兴趣很难培养。也有很多教师课堂上虽然加强了阅读理解与分析,但由于受自身素质影响、课时影响缺少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语感的培养、美育的养成,甚至很少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语言的交流,使得学生平时说话和语文学习严重脱节,课文能够理解,真正变成自己的语言就出现不会说、不敢说、说不好情况,更不用说用优美的、有韵律的、有逻辑性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心情和优美的环境事物了,文化自信的建立更是无从谈起。
(二)轻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成绩,语文教师的授课过多的强调了自身主体作用发挥,“填鸭式”的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教师自己的理解就是需要学生记住的,标准答案就是教师自己制定的,不允许有不和谐声音出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极大地消弱,课堂上很少交流、没有发言,只是强调了死记硬背,双方互动交流少,调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少,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使得学生扭曲了语文学习习惯。这种情况在后进生身上表现尤其明显,课堂上不抬头,课后作业全靠抄,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基本没有。
(三)新媒体、新教法不重视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组学习、自主学习、新媒体学习已经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很多教师由于受新媒体教学设备建设不足、自身学习能力不足、对课堂驾驭力不强、创新思想准备不足等因素影响,担心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是延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新媒体、新教法尝试存在于应付的表面化情况,稍有不同声音就会出现手忙脚乱、手足无措,导致新课程改革浮于形式,很难体现改革的根本理念。在听课中经常出现教师不断打断学生的阅读,严格按照提前制定的顺序流程开展课堂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现象。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策略
(一)加强自身学习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者,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满足工作需要是首先应该做到的基础性工作。学习要从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开始。只有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才能领会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才会产生改革的使命感和主动性。同时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也能够增加对新课程改革的手段、方法的深刻认识,对以后工作顺利开展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次要深入研究新教材内容的变化,服务学生发展。每一次课程内容的调整都有其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对于课程内容精髓、内涵和外延的深入掌握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课程,才能掌握自己需要讲什么、怎么讲好,学生需要掌握什么、发展什么。
要想熟练驾驭课堂,教师还需要拓展自身知识面,开展广泛阅读,使得自己充实起来、课堂充实起来,课堂上各种意外情况都能顺利解决。
(二)创新教学手段、方法
阅读能力不是一天养成的,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尝试,针对不同的班级、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是开展好阅读课的基础。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具体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会创设各种与当堂教学任务有关的、新颖的、有趣的教学情景,要能抓住学生的思维、注重发挥学生个性特点,通过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开放的对话氛围来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其对本堂课的兴趣和延伸的体验及感受。
其次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虽然中华民族整体教育水平在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已经开展近40年,但小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大量家庭没有大的知识储备和良好阅读习惯是开展小学语文阅读的基础,激发学生开展阅读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状况的现实,教师一定要选择适合其年龄阶段和知识储备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切不可拔苗助长,跨越其年龄阶段导致其阅读兴趣下降。恰当的教学评价更有可能激发起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的开展对阅读质量的多元性评价,使学生通过阅读不仅获得知识、提高成就感,同时还要产生饥渴感、危机感,享受阅读的美好,真正的会阅读、爱阅读。
充分整合资源,提高教学资源使用质量。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很多的创新型改革,特别是突出了素质教育内容,因此要求语文教师要在安排阅读教学时,不能简单的完成教材字面的知识的讲授,更要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扩展,提炼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知识背后应知应会内容,创造更高质量的阅读理解学习材料,对阅读能力进行综合培养、拓展培养。要把备课功夫体现在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对各年级应知应会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对本次阅读课程内容的内涵外延的具体把握上,力争让每一次阅读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前瞻性,更有发展性。
读练结合,综合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小学生在语文阅读上仅仅只有认知、只有对文本的理解,阅读、写作能力不过关的话,语文教学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也就更谈不上语文对学生的人文熏陶作用了。基于此语文阅读要放到语文教学的突出位置,加大课堂阅读练习,将读和练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感受知识经验、体味中文美育因素,并迁移到喜欢有效运用文字,为将来打下坚实基础,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语文教师要积极抓住新媒体时代的脉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实效。不可否认,每一门课程都有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和在学校压力同样巨大。但我们也看到,很多年轻家长的首选是低头玩游戏,虽然有海量的知识信息在网络上流转,但从家长到学生都没有发现、发掘和利用。教会小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首先从改变家长正确使用手机开始,努力让家长能意识到网络能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让语音、视频等新媒体使教育孩子变得轻松起来,不再为自己的口音感到害羞。正确利用新媒体既能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培育随时阅读的习惯,同时也是让低头族改变使用手机的习惯。大篇幅、全内容、针对性的阅读,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健全和丰富;健康的阅读内容也让家长从担心、害怕学生沉迷游戏中找到新的定位,学习型家庭的建立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入。
【参考文献】
[1]姜亚利.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J].快乐阅读,2013.
[2]赵根定.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初探 [J].基础教育论坛,2011.
作者简介
胡安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东方实验学校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邮编:256414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张北路69号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