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类型及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0卷第14期   作者:叶加敏
[导读] 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了要求,而语言表达一方面需要学生条理清晰,同时要求逻辑思维更加严密
        叶加敏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芦龙九年制学校  239300
        摘要: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了要求,而语言表达一方面需要学生条理清晰,同时要求逻辑思维更加严密。而数学这一门学科的语言,能够保障学生思维发展更加科学。本研究主要对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类型以及培养策略展开分析,以期能够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展开和学生素养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语言表达  类型  培养策略
        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在表达题意或者展开合作交流时,对于要点总是抓不住,另外表达的也不够准确、清晰。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再对问题进行回答时,运用的都是一些不连贯或者较为简单的语句,基本上都是由教师负责解释和详述,而教育工作者也会抓住学生所表达的一点线索就展开延伸。实际上,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下面笔者以教学实践案例提出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培养策略。
一、图说语言表达
        所谓的图说语言表达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示、图形等相关的视觉材料载体,组织学生们进行语言表达,这对于学生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笔者认为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可以展开表格、文字多样化的表达信息,应当整理出更多的人文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说教育工作者者在讲授“十以内加减法”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们构建相应的情境画面,组织学生用“树上有三只鸟,飞来两只,一共几只小鸟?”这样的语言对相应的图意进行表达。然后在之后的课程中都可以通过运用相应的图形、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而针对高年级的小学生,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图形、图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数学相关的方法概念进行语言表达。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数学语言表达的图示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将这一语言表达载体充分利用起来。
二、例说语言表达
        教育工作者在讲述完数学相关方法、规律、概念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基于相关的具体案例,对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规律概念进行语言表达,一方面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的内容,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使得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和数学知识抽象的矛盾和差距得以缓解。不管是小学低年级还是小学高年级,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情景以案例说明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表达。比如说低年级学段的孩子在对“加法概念”认知之后,如何对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一抽象的加法概念进行反馈和检验,是小学数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结合语言表达训练,检验学生的理解状况。可以在教学中,对“举例阐述什么是加法”这一任务进行设先要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师范表达。比如说“我左手提了一个袋子,右手提着一个袋子,左边的袋子有三个梨,右边的袋子有四个苹果,合在一起水果的总数就是七个”。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或者是同桌的方式进行交流表达,保障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
三、支架语言表达
        假如说学生并没有很好的学会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需要表达的内容难度又较大。如果这时教师强行让学生们进行表达,势必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时教育工作应当给予学生相应的语言表达结构和支架,接着展开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比如说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找排列规律”这一课程内容时,当学生们已经对知识点所隐含的排列规律进行的认知之后,但是表达又不够顺畅。这时教师就可以为他们提供填空式的表达支架:“( )的排列规律是,以( )为一组,依次重复出现。”学生们基于教师提供的这一支架展开表达。这样的语言表达模式,让学生们代表打之前有了一个可以模仿或参照的结构范式,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科语言表达的难度得到大幅下降。实际上,这样的语言架构支撑在高年级数学语言表达方面应用,也能获取较好的效果。比如说教育工作者代讲授“分数的意义”这一章节内容时,也有部分教师会给学生们提供这样的语言表达支撑,让学生们展开表达。但是教育工作者也应当意识到,支架式语言表达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说机械化和程序化。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构建起核心和关键要点属性的支架表达,比如说在上面的找排列规律这一语言表达时,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主要特点—重复、顺序、组先进行认识,然后以这几个关键特点表达排列规律。假如说学生的表达非常得体,那么教师应当给予必要的肯定和认可,一方面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应的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数学规律。
四、步序语言表达
        人们在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或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都有相应的顺序和步骤,小学数学教学也同样如此,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也应当具备相应的顺序和步骤。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步序的语言表达,要求学生基于问题解决和活动操作的先后顺序和步骤展开表达,因为具备一定的条理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调理培养也有促进作用。比如说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们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表达时,通常情况下都会这样表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其中的“先……,再……”实际上就呈现出了一定的顺序,而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完整的表达,实际上都是基于相应的顺序和步骤展开的合理化表达的一种体现,能够将解决数学问题或者实践操作的起点或思维起点、中间的过程以及最后能够呈现出的状态和效果表达的非常细致。但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全面地梳理思维过程,对思维的先后顺序方向、起点以及最终目的进行理顺,然后再展开全面的表达。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对于学生逻辑思维条理性的发展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相应的也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杰芳. 小学数学专家型教师教学语言特征的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2]叶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C]. 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2020年教育教学与研究论坛论文汇编.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20:380-383.
[3]王晨晨.从朗读开始,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J].学周刊,2020(04):107.

姓名:叶加敏  出生年月:1992.03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皖  学历:本科现在职称:二级教师  从事工作:小学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