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问题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刘孟秋
[导读]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良好契机的同时,也对其产生极大的冲击力。
        长沙竞男女子专修学院党支部  415600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良好契机的同时,也对其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新媒体特点,总结概况了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机遇和冲击问题,最后提出一些新媒体时代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以供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机遇;冲击问题
        引言
        新媒体是一种以数字化为技术支持和互动交流为主要形式的的网络信息媒介,主要呈信息实时性强、交流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的特点。如今,新媒体已开始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受新媒体的影响,社会各行各业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机遇以及冲击。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在信息内容和形式以及信息传播方面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为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另一方面,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的教育环境,使得教育环境变得越发复杂,并且给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和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冲击力[1]。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问题,并提出新媒体时代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为打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新局面提供指导。
        1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兴起,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速度日益提高。 新媒体的发展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传播工作也在不断变化。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影响大学思想的中流砥柱。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手机上网普及率较高,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3%,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人。随着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增加,我国正逐步构成了自由互动、信息化以及网络化思想传播方式。在这种开放的网络中,高校学生能够自由地去关注和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大学生只需一部手机或者笔记本上网,就能够便捷地进入各大网站,浏览社会新闻、讨论时事热点问题、观看视频。在新媒体的作用下,高校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此外,新媒体时代促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向双向的、互动式的沟通演变。这种演变形势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他们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网络平台中,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师生作为平等地进行沟通,使意识形态灌输变成主动的学习,大幅提升学生意识形态相关活动的主动积极性。
        2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问题
        2.1新媒体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带来冲击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各国文化交流与发展,但也导致了一些腐败的文化和思想被引入中国。在这些文化和思想中,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够成熟,价值观还不够稳定,对某些价值观缺乏理性的判断,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想的侵蚀。此外,大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得他们喜欢盲目追随,导致多种价值标准并存,从而导致诸如思想和道德素质下降以及政治立场不稳定等问题。在这种冲击下,有些高校学生对于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注重学习,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教育者来说,快速发展的社会也使其价值观呈混乱状态,有些教师在教书育人和追求经济利益之间造成了不平衡,心态迷茫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的社会价值观、道德品质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带来影响。受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影响,教师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必然会在利益选择上陷入困境。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也对大学教育者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强烈冲击。现阶段,大学生和教师是主要的互联网用户,因此,高校主流思想的主导地位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2.2新媒体对传统的意识形态管控方式带来冲击
        新媒体凭借其信息传播的开放性、虚拟性以及交互性强等优势,能够为大众提供随时随地传播以及沟通交流信息的平台,从而打破了依靠组织权威灌输意识形态的传统管理方法。不管是什么人均能够借助于新媒体阐述自身的想法,这给大家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给意识形态的控制权带来了巨大压力。因为新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以及不同信仰的人都可以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强烈的舆论压力,这些舆论内容鱼龙混杂,既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也腐败堕落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统的意识形态的监督管理带来一定的冲击。当前,监督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奢靡低俗、甚至反动性信息侵蚀高校大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2]。
        3新媒体时代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3.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教书育人的本职,以理性思维来看待新媒体,积极树立新的思想教育观念,并阐明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主导地位,始终保持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其政治和专业理论素养,保持与党中央一致的思想、政治、行动方向,确保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此外,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还应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深入挖掘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实际需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深入探索新媒体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还可以依靠新媒体平台来预设讨论主题或有关调查项目,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好地掌握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舆论导向,有效把控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思想动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3.2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法
        面对不断发展的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高校应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关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法。高校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新颖性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建立新的教育理论学术研究平台,并以新的网络媒体为主题,加快理论优秀成果的数字化进程,通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德育课的影响力,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地位。
        3.3加强对新媒体舆论的监督管理
        新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等特点促使人们能够在网络世界畅所欲言。但是,必须要突出强调的是,有些国家也正在利用新媒体进入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的领域,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极大冲击。因此,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监督管理工作。对于政府来说,必须加强网络监督,净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环境。必须严格按照中央指导方针和政策的要求执行各项任务,对网络意识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定与新媒体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掌握网络舆论导向的话语权,并采取法律手段防止各种不良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对于高校而言,学校要积极掌握前沿技术,加强网络宣传和思想立场的建设和监督,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思想教育的监控软件,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加强大学生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不良情况的发生,要及时分析处理。此外,高校还应当对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师生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高校师生敢于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诋毁党、社会主义以及国家的言论作斗争,弘扬党中央主旋律,传播积极正能量,确保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生命力,有效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覃事太,吴长锦.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97-99.
        [2]王景云.新媒体对中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7,(4).
        作者简介:刘孟秋,(1952-)女,汉族,湖南常德安乡人,大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心理咨询、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党务党建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