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岷涛
广西灵山县灵山外国语学校 535400
摘要: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使得教育体系的连贯性变得格外地突出,从小学到初中我国许多科目之间的衔接非常流畅,但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在实施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一些考核项目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身体条件要求过高,并且许多课程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没有接触过。初中阶段的教师认为,如果小学阶段能够展开一些基础性的体育活动,那么学生到了初中之后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初中教学压力也大幅度减小。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究有效的衔接策略。
关键词:有效衔接;中小学体育;教学探索
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学生完成升学考试进入初中,这是他们教育历程中第一个的转折点,但由于小学与初中在教育管理、教学内容上存在许多差异,这就导致初中体育教学中由于不同学生之间的体能差异,影响整体教学活动开展。再加上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使得学生从生理、心理上发生了极大程度的变化,许多学生不适应初中的生活,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尤其是初中体育教学内容难度增大,大多数学生不适应初中的体育课程节奏,导致小学与体育课程衔接不到位,制约了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
1.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通过对小学、中学体育教学状况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从小学到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过渡过程中,学生需要面临教师教学风格的转变、场地器材等变化,使得中小学衔接不够完善。小学阶段学生体育课程活动大都是由教师主导,学生只能服从教师的命令,课堂活动形式大都以活泼有趣为主,大多数的游戏都是学生可以轻松完成的活动,这就使得学生在运动技能方面掌握程度不够。初中阶段教学活动的目标则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某一项体育运动技能,许多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之后由于自身水平受限,使得学生无法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学出现断层,无法合理地进行衔接。
1.2 基础教学过于重复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安排重复的教学内容,这使得学生迟迟无法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以小学六年级的体育教学为例:许多小学体育教师会安排学生进行前滚翻等内容的练习。升入初中之后,其课程中又出现了相应内容的练习,这时初中学生的身体、心理正在随之发生变化,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出现叛逆、羞涩等心里特征,其心里表现不够成熟。这时如果教师选择重复的教学内容,则容易使学生形成厌学心理,甚至与教师“抗争”,这说明过于简单、枯燥的练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积极性无法被充分调动。
2.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衔接策略
2.1 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
根据教学大纲中的规定,小学、中学的体育教学应当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困难展开教学,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注意的就是教学内容的衔接。以小学阶段的羽毛球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小学关于羽毛球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再分析初中体育教材中关于羽毛球教学内容,找到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把握好教学衔接点,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教师先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的握拍、发球、击球等,再组织羽毛球比赛活动。通过这种形式满足中小学羽毛球教学衔接的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羽毛球基础技术,为进入初中之后的羽毛球学习奠定基础。小学体育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知识获取的程度以及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效果,教师选择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做好两个阶段的教材内容分析工作,依据教材内容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强化训练,侧重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2.2 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尝试衔接
中小学体育活动或是体育衔接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更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放置到活动开展的首要位置上,将学生作为发展的基础所在。
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只是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要想真正地取得质的突破依然需要依靠学生本身,唯有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活动的意识,才能够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促进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教学环节,教师需要了解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兴趣特点,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身体素质变化,尤其是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变化情况。这一阶段教师可以依据其特点合理地安排一些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转变学生原有认为单一、枯燥体育训练的认识,意识到体育活动对自身发展以及后续学习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基础体育运动的认识。
2.3 注重中小学体育教师认知衔接
中小学体育衔接过程中,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整体能力以及教学的基础所在,由于中学、小学的学生的体育基础水平不同,教师对学生动作的要求掌握程度也不同。中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小学三年级教学中的蹲踞式跳远内容要求学生从正面助跑,之后屈腿高跳,在过渡到助跑后的起跳区域,双脚落进沙坑之中。但是中学阶段的这一内容更加强调技术动作,教师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快速助跑、起跳、落地等一系列的辅助练习活动或是发展腿部的练习活动。在体育教师的认知之中面对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方面也应当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重难点,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认知水平结构上做好衔接工作。
2.4 注重强化课堂管理工作
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不仅是体育教师需要重视的内容,学校方面也应当给予足够的支持以及重视,各个地区应当成立专门的体育衔接团队研究小组,依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表。对于体育教师所书写的教案也应当进行规范统一,并定期地进行检查。相关领导人要不定期地进行体育课堂抽查,监督体育教师认真执行课堂教学规章制度,保证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内容相吻合,避免体育教师出现消极、懈怠等现象。在课堂教学中,体育课大都是在空旷的操场上完成的,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外界的一些因素所吸引。体育教师需要做好监督工作,整顿课堂学习纪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教学环节应当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多样化的练习方式,以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合理地利用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调动学生体育互动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5 注重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衔接
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随着学生的年龄、性格等变化,其运动技能学习难度随之增加,个人体育运动项目比例增加,理论知识学习、综合性内容学生的比例持续增加,这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方面需要定期进行教师体育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考核,注重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的相互培训,促进教材内容的融入,使得中小学体育学习活动保持充分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此外,在考核体育教师专业基本功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地添加一些基本功考核内容。如:从单杠支撑上升到双杠支撑,促进教师理解教材和动作,保证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
2.6 建立考核制度,实现考试内容衔接
当下中考体系之中,体育也是考察学生的重要内容并占据一定的比例,这使得初中体育教师不得不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加大体育训练力度,以保证学生能够达到体育考核的目标,顺利通过高考。但是小学升入初中考试过程中却没有考试环节,使得一些小学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活动,导致小学与初中体育衔接不够完整。为此,小学阶段也应当每年设置相应的考试环节,其内容依据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和学生身体发展特点合理安排,以保证学生进入初中后能较高的身体素质,减小初中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教学内容的递进性。
3.结语
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学之中存在的差异,使得在教学衔接过程中很难做到“完美衔接”,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小学体育衔接工作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后期学习活动的开展。为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做好教学衔接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利荣.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效衔接的实践研究[J].体育教学,2016,36(02):27-29.
[2]冯建民.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应有效衔接[J].中国学校体育,201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