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远亮
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 362000
【摘要】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体育教学的时效性。在体育教学的课程教学准备、课前知识传授、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内化和课后拓展提升运用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提升。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 体育教学 时效性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了高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技术新名词逐渐的进入我们的视野,例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移动通讯等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同样也被运用广泛,“网络学习空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网络学习空间”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既丰富了“网络学习空间”的运用领域,同时也促进体育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广大体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网络学习空间”对于提升体育教学时效性的重要作用,尤其可以有效聚合学习过程和教育管理数据,从而为学情分析和个性化学习提供有效服务。因此,运用好“网络学习空间”对体育教师来说,将有效提升体育教学的时效性,同时也是体育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一、“网络学习空间”与体育教学有效融合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网络学习空间”,可以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补充,使体育教学形式的表达更活泼、更有效,改变了枯燥的学习方式,立体、高效地传输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多向互动。在学习空间里,师生通过相关知识、资料和信息,学习并接受有关体育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还可以通过空间里的各种交流互动功能,进行交流。
“网络学习空间”与体育教学有效融合,将探索出与体育学科相应的学习策略,丰富学习形式的内涵,挖掘出学习策略的丰富内涵,从分层化、个性化等几个方面寻求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与对策,进一步丰富学习策略理论,创造出一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学习环境,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教的策略与学的策略相结合状态下的教学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改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条件,让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以网络学习空间的形式进行尝试性学习、交流 ,学会变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网络学习空间”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运用
(一)课程教学准备
课程教学准备,主要是指备课和编写教案。体育教师根据上课内容,结合教学理念、学情分析、教学环境、教学预设等方面的情况,运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例如:1.选择并运用空间里的优质课程资源。空间里融汇了全国各地各校的优秀体育课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资源,并直接利用,这样就大大节约了课程设计的时间与采购的成本。这样可以预留更充足时间去研究教材,预设课堂易犯错误,并设计好纠错的解决方法。2.改造空间里现有的优质课程资源。随着越来越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网络学习空间实用性,现如今的网络学习空间已经成为了体育工作者储存教学资料交流学习心得的常用工具,优质的课程在空间里面开放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教师可以对所选择的课程资源进行改造,实现课程资源的转型优化,能有效的为体育课堂服务。3.创造新的课程资源。体育教师可以依托本校或者校际间组建教研组,协同合作研究创建空间里没有的课程资源,并成为空间里的新的课程资源与工具。
(二)课前知识传授
教师在网络空间里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将课程资源相关的资料,尤其是基础性资源上传自空间,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相关视频和材料。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或者借助空间或者网络工具查找资料,也可以在讨论区内,与教师、同学进行课程相关知识的发表看法、疑惑等。教师可根据多数学生反应的情况,对教材做进一步的研究,对教学方法做相应的调整,从而优化教学设计。
(三)课中知识内化
知识内化在英文中一般用Knowledge Construction表示,重在强调学习者个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感知理解外界的新信息。体育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中集中反应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法,例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等方法解决问题。课后,将学生决绝问题的练习方法、完成的效果上传至网络学习空间进行交流分享。随后,体育教师通过采用多种方式的评价,例如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及时进行评价,从而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
(四)课后拓展提升
目前小学的健康教育课是两周一次,时间显然不足,作为普通教师暂时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另辟蹊径是个理想的方式。例如,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学习课件、微课等相关的内容发布到网络学习空间,再将链接推送给学生或者以布置作业的方式发给学生,学生再利用课余时间在空间里进行学习,这样将很大程度上改善学习时间不足、方法单一的问题。网络学习空间在体育课后拓展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把体育微课、课件、音乐、文献、心得等分享到空间中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所需资源,可以起到对课中知识的强力补充,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学习,促进知识迁移。
【参考文献】
[1]谢幼如,罗胜涛.网络空间与学习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常超。现代信息技术视角下的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