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探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0卷第14期   作者:黄艺
[导读] 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
        黄艺
        南宁市邕宁区百济中学  广西南宁530204
        
        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在当前初中教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美术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基于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为了让教学满足当前的实际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与教师应重视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以推动初中美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美术;传统文化;融入
        引言
        中华文化历经上千年的沉淀,深深地影响着每位炎黄子孙,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领域,不但可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还可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责任感。美术作为一项陶冶身心的艺术类课程,将传统工艺、民间艺术、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融入其中,可使美术知识更具内涵与灵魂。
        1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1.1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原来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这么多的美术元素。另外,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其中很多的传统文化具有较为强烈的时代意义,其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其中蕴涵着很多的智慧和美感,很多的传统美术作品具有引领时代、凸显民族精神的效果,而经过时间的洗礼呈现出的美术作品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其中涉及的美术元素更是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资源,因而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1.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还要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引导学生继承、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初中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
        2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入
        2.1渗透传统工艺美术,解读人文内涵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文化,渗透传统工艺美术,激发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动手设计和制作饰品等方式,加深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以苗族为例,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自行准备剪刀、铁丝、胶水、锡箔纸等等,在课上为学生讲解贴、揉、捏、折等方式,由此创作出各种各样的头饰、服饰等等。在正式上课后,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曲《醉苗乡》,营造出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要求学生观察苗族服饰特点与风情,然后为学生展示一些银饰,引导其进行赏析,深入解读苗族银饰的文化内涵,借助视频和图片等方式对银饰进行分类,再由教师亲身演示和讲解银饰制作方法;其次,组织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亲手制作银饰,在制作完毕后上台展示,并阐述作品的创作灵感和寓意;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向学生们阐述银饰的制作意义与文化内涵。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立志要继承和创新银饰制作方法,使其得到繁荣和发展。
        2.2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
        在美术教学,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了解美术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中国画时,教师可选择能展示古代文化生活的相关作品,让学生进行鉴赏。

如《清明上河图》,教师在教授这一作品的绘画技法时,可以具体描述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与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可以着重讲解作品中体现的各种文化符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初中美术教学的价值,完善初中美术教学体系,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满足实际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2.3“请进来”“走出去”,结合学科实践活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使课内课外教学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全面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活动,课题组采用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结合学科实践活动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请进来”的主要方式是邀请专业艺术社团或行业专家进校,宣传、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走出去”主要是带领学生到校外艺术机构观看展览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我们还通过校内的系列学科实践活动(如定期举办国画、书法、工艺美术等比赛)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2.4鉴赏传统名画,提高人文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将传统名画引入其中,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使其能够站在美术视角,从多个层面鉴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此提高其人文素养。例如:在国画鉴赏中,因国画是诗词、书画等元素的结合,画面局部疏密有序、栩栩如生、步步有景、美不胜收,教师可从艺术视角出发,与学生们一同分析国画的艺术特点,带领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构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心理,以此培养和提升人文素养。在实际作画过程中,作者一般会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创作,由此体现当时的思想观念、经济水平、政治诉求等内容,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例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中展示《洛神赋图》《游春图》《风雨归舟图》等等,感受不同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总结我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通过对传统名画的鉴赏,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5引导学生创作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美术作品
        美术学习涉及作品的创作,也涉及学生美术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在将初中美术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创作有关于传统文化的作品,进而使学生积极地动起手来,利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将自己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实现学生美术学习质量的提高。例如,窗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人们为后代留下来的宝贵美术资源,是学生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中的窗花引入到课堂中,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动手实践,有效制作窗花,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细致地教授学生窗花的创作方法,并且使学生了解到各类窗花的制作技巧,这样一来,学生才能进行系统的学习,也才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中国美术艺术更好的发展。总而言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感受,也才能够掌握更多的美术技巧,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真正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其中可有效拓展教学深度与广度,通过渗透传统工艺美术、融入地域历史文化、鉴赏传统名画、开展民间美术实践等方式,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修养、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科学高效地完成新课改的要求与教学目标,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与审美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石晗.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探讨[J].管理学刊,2008(002):118—119.
        [2]黄宝琼.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与禅绕画的融合研究[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9(19):32—33.
        [3]李彧.探析中学美术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9(007):188—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