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0卷第14期   作者:洪杰
[导读] 为了提升高中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培养健康的身体素养,教师应依据高中生心理特征及其身心发展规律,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科学组织教学,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洪杰                                     
        福建省闽侯县第一中学,福州,350100

        摘要:为了提升高中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培养健康的身体素养,教师应依据高中生心理特征及其身心发展规律,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科学组织教学,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从立足学校现状,构建持久有效的活动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建造有效互动的大课间活动;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加强安全教育,注重运动负荷的合理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高中学生体育能力的有效方法,旨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及学习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高中学生;体育教学;学习能力;核心素养
        体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自主健身,其包括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它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高中体育教师要领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对学生开展高质量的体育教学,不断激发高中生的体育运动热情,使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得以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和运动水平,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等得到全面发展,形成终身受益的体育核心素养。那么,如何树立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有效地培养高中学生体育能力呢?
        一、立足学校现状,构建持久有效的活动体系
        要使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得以持久有效地开展,就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学科专家的充分指导,以及全体教师的共同配合。为了确保体育活动的有序进行,学校应健全管理组织,由校长牵头,教务处与专业教师制订方案、活动制度、各类活动评比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各校要建立以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以中层干部、年段长等为主体的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并作好检查督促和反馈,要发挥全体教师齐抓共管的集体智慧,各司其职,抓紧、抓细每项工作。在平时举行的体育活动中,要统筹安排,让每个体育教师与科任教师分工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运动项目进行“人盯人”的指导,同时,要发挥体育干部在组织、管理及协调学生在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形成由上至下、层层布置、事事落实、人人参与等良好机制。要注重分层次、多形式地探讨、交流、总结,将师生的感悟内化为大家共同的价值追求,以此调动教师组织指导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采用体育教师年级负责制,根据所负责年级段学生特点编写各年级项目的校本课程,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及补充。班主任根据年级开展的项目在大课间和课外活动课时间予以实施,并由各年级体育老师负责检查,班主任和体育教师讨论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和活动考核办法,确保学生正常开展活动。
        二、加大宣传力度,建造有效互动的大课间活动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拉近师生距离、有效帮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中,要结合高中学生的个体特点,有序地开展小组活动,明确目标和任务,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活动、没有活力的现状。同时,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挥个人特长,促进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兴趣,帮助集中注意力,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教学目标,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充分利用校内黑板报、报纸、广播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高中学生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
“阳光体育”运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让健康第一的思想伴随着学生的每一天,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真正落实在学习与生活中,从而提高高中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要制定一套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表彰制度,针对在体育运动表现优异的、主动参与态度好、合作意识强的、进步明显等的年段、班级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学校体育、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良好局面,让更多的家庭、学生以及社会力量满怀热情地支持、热爱“阳光体育”活动,更好地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提高高中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它与提高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同样重要。体育老师应当分析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组织更多符合学生个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与此同时,体育老师还应当把创新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主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更加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从而强化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及交流,加快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训练是体育课的主要学习形式之一,体育老师在训练过程之中,应采用更加具有创新意义的训练方式,引领着学生进行思索研究,有效提高学生在体育技巧上的熟练程度,加深他们对体育知识的理解,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按照教学—-训练—-比赛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使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升高中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促使高中生体育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进行理论知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构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科教育理论,促进高中生体育综合水平的提升,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此外,由于高中生具有较强的胜负欲和斗志,教师利用体育比赛,引入竞赛机制,激发学生内心的运动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开展体育训练,保障了体育教学与活动持久有序进行。
        四、加强安全教育,注重运动负荷的合理运用
        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发展学生体能及运动能力时,要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运动基础、教学条件等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运动方案、确定适合不同特征的高中学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在安全得以保障的基础上,有效地达到锻炼身体和提高运动能力等目的。运动负荷偏大,学生就会感到畏惧、紧张;负荷偏小,学生很难从运动中体验到练习的愉悦心境。只有运动负荷适宜时,方能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身体产生良性的应激反应,从而提高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避免专业、强化训练式的教法,重视小量、多次的活动,这样既有利于保护运动器官,又有利于高中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
        当然,教师切实重视学生安全防范与教育,要定期检查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新;经常教育学生有组织有秩序地活动,不能各行其事,更不能擅自变更场地;要善于培养体育骨干,协助教师维持好组织纪律;在分组练习时,辅助老师做好安全保护工作;同时经常培养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树立爱护自己、珍惜生命等思想,并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同伴互助等方式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确保整个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取得高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总之,体育教师要立足于日常教学中,要不断挖掘体育课程资源,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以提高高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不断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使高中生得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Z].2011
        [2]李爱民,刘欣然,黄玲. 对开展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分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4):500-502.
        [3]曾志军. 初中体育教学中“主体参与”策略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8,4(03):63-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