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维纳归因论对中职院校学生正确归因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0卷第14期   作者:王聪丽
[导读] 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会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很难形成正确的归因,导致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还会出现过激的行为
        王聪丽
        青岛海洋技师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摘要:
        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会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很难形成正确的归因,导致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还会出现过激的行为。因此,我们从中职院校学生的问题出发,运用20世纪70年代著名教育家维纳的归因理论,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归因做出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维纳  中职学生  正确归因

引言:
        在21世纪,各行各业急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一直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而中职教育是全国职业教育大局中的重要一环。中职院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维纳归因论就是正确的指导中职学生面对困难、失败时应该如何正确的归因,从而促进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正文:  
        一、何为维纳归因论?
        维纳归因理论又称韦纳归因理论,由20世纪70年代当代美国有名的归因理论学家维纳提出。维纳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包括三个维度六个因素,三维度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六个因素分为: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韦纳认为个人对其行为成败的归因能引起个体不同的心理变化,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结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中职学生主要有六种归因类型,不同的归因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1.归因为能力因素
        能力因素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这种归因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2.归因为努力因素
        努力因素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制因素。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不努力,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变得努力。
3.归因为事情难度因素
        事情难度因素属于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事情难度大,这种归因会使得学习积极性受影响,甚至会失去相应的信心。
4.归因为运气因素
        运气因素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差,这会使自己产生侥幸心理,下次不一定会努力。
5.归因为身心状况因素
        身心状况属于内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身心状况差,这会使得学生依然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想要继续努力的动机。
6.归因为外界环境因素
        外界环境因素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界环境差,这会使得学生对自己依然保持信心。
        二、中职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特点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掌握薄弱,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甚至他们在初中时期甚至已经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学生,在心里上存在着失落感,因此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信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学习观。
1.学生失去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对自己缺乏自信心。
        当生活工作遇到有难度的事情,就会自我潜意识觉得“我做不到”“我不行”学生不能很好的定位自己。
2.中职学校的学生自我意识能力较差,对自我的控制能力较低。
        出现问题后不能很好的去认知,甚至会继续坚持自己错误的想法,不能进行深刻的反思。
3.中职学生缺少对未来的准确定位。


        中职的学生会主动的划分自己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区别,认为自己是被淘汰下的群体,为了未来的就业而选择一门专业学习,但是没有规划好长久的成长道路。
        “子曰:有教无类”中职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差,但是他们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努力实施“因材施教”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可以多层次的运用维纳归因理论去指导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如何正确的归因,那种归因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三、维纳归因论的应用
        维纳归因论分为能力、努力、事情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等六因素,会导致学生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预期变化,也会影响学生情感的反应,进而影响下一步成就强度。我们通过对归因理论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适宜于学生的后继学习,适宜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适宜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引导学生的正确归因,我们将从努力归因、可控归因、分化的归因模式、教师积极反馈四个方面进行引导。
        1.努力归因
        归因引导中努力归因是最为一般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的成败进行努力方面的归因。例如,中职的学生会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例如航海课程、轮机课程、邮轮乘务课程等,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和困难,学生会产生退缩的心里,也会认为“我不行”“我不是学习的料”“我太笨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运用努力归因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失败是自己不够努力所导致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积极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所得到的。因此,努力归因是促进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程度是影响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 努力归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能动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于学习所负有的责任。
        2.可控归因
        可控归因是将我们的成功或者失败归因于我们自身可以掌握的因素,而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可控归因而不是不可控归因。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引导尊重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职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力差、自我的归因导向能力差。尤其是中职学生从入学以来,会把自己中考失败归结为学习环境差,教师引导差,以及自己天生不适合学生等不可控的因素,学生就会感到悲观,不愿再付出努力,因为努力与学业结果无关,所以即使努力也于事无补,而这非常不利于学习动机的维持和激发。因此,不可控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善和调解的因素,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要向努力等可控因素的引导。
        3.成败分化归因模式
        成败分化归因模式是指当学生成功时引导学生进行内在的、稳定的归因,如“我基础好”、“我聪明”;而失败时引导学生进行外部的、可变的归因,如“题目太难”、“发挥失误”等。这样使得学生在成功时肯定自己,对未来的学习活动充满信心;失败时则维护自尊,并且不至于丧失对未来的希望而维持努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于成败形成分化的归因方式,一方面,有利于避免习得无助的形成,另一方面,能在最大程度维持对于学习的兴趣,增强对于自己的信心。
        4.教师进行积极反馈
        学生不仅要积极的努力学习,教师还要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成功的反馈,使他们亲自经历到自己的努力是富有成效的,这样才能使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经典的猫开笼取食实验研究得出的效果律提出,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会增强。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促进学生积极的联结,积极的联结会加深学生对自己之前成就的认知,提高主观能动性。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关于学校德育教师的座谈会上指出:“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生面对挫折和失败痛苦懊恼时,不仅要教会他们面对失败的勇气和毅力,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归因自己。“失败的人找借口,成功的人找方法”,当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运用维纳归因论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原因时,那他们离成功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 中国人民出版社2016
2.陈琪、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