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德意志统一后,国家的崛起需应对多变复杂的外交,德意志宰相俾斯麦,与俄奥法等国家进行外交周旋,为德意志赢得在欧洲立足脚跟的筹码。正是俾斯麦的独特的性格、外交思想和外交策略,与俄奥法展开的外交周旋,为德意志争取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俾斯麦;个性;外交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在1862年成为普鲁士的宰相,经过俾斯麦十年的外交努力,最终使德国结束了多年的分裂状态,普鲁士完成了统一。俾斯麦从小的价值观念、他的个体思想以及行为与态度,塑造了他与众不同的性格,形成了他日后的外交思想,才有了他铁血宰相之称,以及德意志统一后的大陆联盟的外交政策,成就了他现在的个性外交。俾斯麦别具一格的外交特点,使他在大国之间的外交游刃有余,使得刚统一的德意志初露锋芒,加速了德意志的崛起和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俾斯麦的性格特点,以及与俄奥法的外交实践,对德意志崛起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俾斯麦个性外交的局限性对德意志崛起的影响。
一、俾斯麦的性格特点
俾斯麦出生于乡村容克家族,父母对其成长影响较大,少年时期的俾斯麦浪荡成性,飞扬跋扈,在德国作家艾密尔.鲁特维克的著作《俾斯麦传》中,把这一时期的俾斯麦称之为“闲人”。其实,正是这一时期是俾斯麦形成性格的时期,对他以后成为普鲁士的外交官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体思想
俾斯麦的个体思想对他以后展示出的外交天才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而他的个体思想大多源于少年时期。俾斯麦自尊心强,在上学期间受到同学的排挤,他用决斗与之反抗,且每次决斗都以获胜告终。这使得他更加狂傲,塑造了他在外交方面的喜怒无常和飞扬跋扈的性情,虽然他情绪反复无常,但俾斯麦遗传于他母亲的理性和深入而不为情所动的睿智,这样矛盾的性格特点,使他的外交风格更加不同。
俾斯麦热衷挑战,反对一成不变、循规蹈矩,不满于现状,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和它带来的种种挑战。在俾斯麦青年的时期,他亲自经营父亲的庄园并取得了出乎他父亲意料的结果。当然,这一段时间俾斯麦自己声称,庄园的经历培养了他务实的作风,包括他成为普鲁士宰相之后的外交风度,都是从他成长的博美拉尼亚的马市上学到的,但是俾斯麦并不仅仅满足于经营好庄园,也厌倦每天跟当地人那冗长繁琐又无新意的交流,他开始转向官场,先开始从的地方小芝麻官做起,由于热衷挑战,步步上升。这些性格特征都在潜移默化着俾斯麦外交思想的形成。
(二)价值观念
俾斯麦受父母的影响,从小就接受怀疑派的思想教育,使他的性格过于怀疑任何事情,以至于没有一种绝对的信仰,这一种影响把年少的俾斯麦塑造成一个狂傲自大的务实主义者。俾斯麦的怀疑派思想,对他在之后与大国外交的过程中,不相信任何人和国家,促使他做出的决定比较极端,当然有些对德意志的崛起非常有利,但是有些决定也限制了德意志崛起后的发展,因为这种近乎流苏的屈膝崇拜并不能锻炼他的自重的价值观念深入俾斯麦骨髓。
俾斯麦的恋情无数,但是对他影响较大的却是并没有真实在一起的恋爱。俾斯麦与玛丽•冯•塔登经历过一段柏拉图式的恋情,对他后来德意志与法国的较量的时候产生一定的影响,他认为大国政府之间的友谊在一定程度上是柏拉图式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一直为一个大国效劳。俾斯麦蔑视幻想,是一个现实主义政治者,他不相信国家之间存在真正的合作,过分偏重用武力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行为与态度
少年俾斯麦的成长环境,影响着他的个体思想,塑造他的价值观念和信念,而一个人个体思想和价值观念等影响着他以后的行为和做事态度。俾斯麦在上大一的时候做事情比较谨慎,他还写信提醒他刚任命小军官的哥哥,成为一名军人要学会掩饰自己的思想,与家庭成员交流用他擅长的外交诡辩和谎话要比用一些不合逻辑夸张的话,更容易让他们相信。对于俾斯麦自己,他的生活方式比较放荡,需要很多钱,所以他每次回家之前就会使自己生一场大病,使自己看起来面无血色,便可以对父亲坚持咬定自己是饥饿所致。能拥有这样思维方式的一个大学生,他有着天才外交家的潜力。
俾斯麦是一个精明且有才干的政治外交实干家,他拥有驾驭人们的能力,又能权衡利弊、寻求动机,而且善于利用自己的外交才能或暂时的地位优势,巧妙地把自己的责任转移到仇敌身上,把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
俾斯麦经过少年的浪荡、青年经营庄园的经历以及后来进入官场,形成了他蛮横骄矜、自相矛盾的性格,情绪也是变化莫测,这也使他在指合纵和连横国际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斗争中,把他的变化莫测隐忍于心里,别人很难窥探到,令对方难以琢磨,猜不到俾斯麦的政策和底牌,也就难以想出对策,这对俾斯麦的外交又增加了筹码。
二、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与俄奥法的外交周旋
德意志西邻法国、东靠俄国,南边是意大利,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德意志成为大国之间争斗和博弈的主要战场。分裂的德意志缓冲着整个欧洲的战争,因此欧洲各国都不希望德意志统一,而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使得欧洲各国关系风云突变,俾斯麦站在德意志的前方与各国交谈。为了巩固德意志的统一和加快德意志的崛起,俾斯麦在外交策略上采取欧洲均势和现实主义大陆政策,极力遏制俄奥法三国两两联盟或三国结盟,因此他展开了与俄奥法三国纷繁复杂的层层联盟的外交周旋。
(一)德俄关系剪不断
德意志在欧洲崛起,使得中欧各国倍感压力,因此在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就计划与周边国家成为伙伴关系。尤其是要继续保持与俄国之间的友谊,但是不能与俄国走得太近,一方面是由于英国是欧洲的离岸平衡手,俄国也想争当平衡欧洲的国家,避免得罪英国;另一方面,若与俄国走得太近,容易对其产生依赖,不利于德意志的崛起和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因此,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后,与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实践。
1879年的后十年间,德俄关系又破镜重圆,1881年签订三皇同盟条约,使得双方在德法、英俄战争中各自保持中立,互不干涉,这为后续对法展开孤立外交做好铺垫 。俾斯麦之所以能确保俄国会加入同盟,是他已经深谙到英俄之间的纠纷与问题已成定局,但深究俾斯麦的外交蛛网,实质上他很看重与俄国的关系,也是他的外交核心点,因为只有稳住俄国,德意志才有精力去反击法国,俾斯麦就是用这种圆滑的外交手段,拉扯着与俄国的关系。
(二)外交战略的平衡点——德奥同盟
德奥同盟萌芽期,俾斯麦就把消息透漏给了俄国,这一同盟还受到了当时俄国在国际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国的欢迎,这使得俄国意识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外交劣势以及德国在对于自己外交利益的重要性。而对于反俄的奥匈帝国,俾斯麦则借助英国格莱斯顿在选举中对奥进行犀利的批判,使奥匈相信其反俄的外交政策无法得到英国的支持。于是奥匈和俄国都同意再次加入三皇同盟,这是俾斯麦最希望看到的,他一石二鸟的计划使德意志外交优势更加明显。
俾斯麦在关于德奥同盟方面显示出了他的深谋远虑,他说:“在我们和奥地利今后的关系中,只要无损于我们的德意志政策,就尽可能防止给奥地利造成倍感羞辱的回忆。” 德奥同盟实质上是俾斯麦为德奥俄之间,乃至整个欧洲打造的一套全新的外交连环锁,牢牢套住欧洲列强,使他们再一次形成对德意志最为有利的外交局势。一方面,德奥同盟表面上是针对俄国,实质上是对德奥之间的一种相互保证,是俾斯麦对奥的外交制约;另一方面,俾斯麦维护了欧洲的均势平衡,充当了协调大国之间关系的“诚实的掮客”,遏阻了欧洲可能爆发的冲突,并且在损失相对最小的情况下获得了相对最大的外交收益,使得德意志的外交体系得到了新发展,起到了一箭数雕的效果。
(三)外交终极目的—孤立法国
普鲁士为德意志统一进行的三次军事战争,主要针对法国,因为普鲁士自古以来与法国紧密联系,在地理位置上又与法国相邻,一方领土扩大,另一方扩张空间就会收到压制,所以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是法国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而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之后,把法国看成德意志的最大的威胁对象,所以俾斯麦在1873年与俄奥签订了三皇同盟、1879年与奥地利签订了德奥同盟以及1881年与俄奥签订了第二次三皇同盟,通过这一系列的同盟条约,对法国采取了孤立的外交政策。
俾斯麦为实现孤立法国的外交目标,必须对欧洲列强进行拉拢外交,并使得德意志与欧洲大国关系稳定,即便与德国不能成为盟友的国家,也不能让其投向法国。俾斯麦首先推出他的大陆政策,这次他的外交风格不再只是铁和血,推出的大陆联盟体系政策以“温和”著称。因此,德意志不再主动进行殖民扩张,此举令德英关系相对稳定,有助于孤立法国。其次,俾斯麦非常关注近东问题,并致力于解决巴尔干半岛危机,以及两次签订三皇同盟,使得俄国和奥匈帝国的关系不至于引发战争,亦不会疏离德国,防止法国打破孤立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德斌.国际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孙世龙.十个人的德意志[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