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校加强“四史”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0卷第14期   作者:白 帆
[导读] 高校作为青年成长成才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整体上把握党和国家对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和教育的深刻内涵,帮助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白 帆
        天津师范大学
        摘要:高校作为青年成长成才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整体上把握党和国家对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和教育的深刻内涵,帮助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深入学习“四史”,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深化思想基础、升华感悟境界、厚植家国情怀,造就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人才。
        关键词   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 高校
        
        2020年6月,习近平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提到,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为“四史”),以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内容各有侧重,整体讲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和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四史”并不是高远到不能触摸,而是有我们参与,同时也为我们指明前行道路的一段历史。“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人,如果不了解历史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极易出现信仰动摇缺失,危及个人、社会和国家。
        一、在学懂弄通“四史”的基础上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学习党史就是学习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史、复兴史,老百姓最朴素的一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道出了百年来党与国家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近百年前,正当国家民族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生死存亡之际,就是这一点星星之火逐渐形成了燎原之势,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夜以继日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回首过去的一个世纪,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更能深刻体会到生活在富强、稳定、繁荣的当下是多么来之不易和幸福自豪。
        我们深知,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新中国走过的七十多年是充满崎岖险阻和挫折困难的艰辛历程,我们在党的带领下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和深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规律,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化、跌宕起伏,我们更应从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中汲取力量和树立自信,全面认识国家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与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紧密关系。
        学习改革开放史,就是从根本上了解当代中华民族是怎样富起来强起来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十四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全面小康也即将建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源于国家综合国力的空前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见证了也正在经历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高速进步和发展,为我们国家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自豪和拼搏。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阶段;发生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全世界,防疫抗疫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事实又一次证明,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论西方如何攻击、唱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际行动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走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行的通,还能行的稳、行的好。

我们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和认清社会主义真谛的过程,也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激发热情,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次精神洗礼。
        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高校对“四史”的教学研究既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和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怎样做好做细做实,让学生在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之后进一步明白怎么学、怎么做,才是“四史”教育的关键。
        首先,要让“四史”教育进课堂,在学思践悟中做到知行合一。把“四史”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项重要内容,进入课堂继而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心灵。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注重课上课下的引导与启发、辅以实践与重温,让“四史”教育自然而然融入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
        其次,要原汁原味读经典,使读原著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必要环节。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时间安排相关书籍进行阅读和学习,并广泛组织研讨、座谈;专业的解读和答疑结合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阅读理解能力。
        再次,通过读史、学史明白的道理,还需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这样才能树牢理想信念不动摇。结合高校的实践育人体现在日常学习、活动中,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来近距离认识了解历史。参观红船、遵义、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革命圣地可以探寻党成长发展的足迹,接受思想和精神的洗礼;与各行各业先进典型和时代楷模交流座谈,可以被鼓舞和启迪,增加很多正能量;利用假期进入先进工业、农业、经济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可以近距离感受到新时代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青年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只有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才能将学到的理论和历史与现实和理想真正融合起来。
        最后,要以史为鉴,涵养人格品质,提升改造世界的能力。历史是前人走过的路和积累下的智慧,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发展地看问题,深思慎取,学习继承优良传统和经验,避免重复以往的错误;结合高校实际,围绕立德树人中心,活学活用历史,引领和服务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担当、践行初心使命。
        三、发挥“四史”的德育作用,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困惑,不断增强使命感
        当代青年人生活在一个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观念激烈冲突并深刻变革的世界,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不少青年人感到很迷茫,甚至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学习“四史”的目的就是要让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因此必须突出教育的政治性,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来讲述和分析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同时,还要全面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学习的重要论述,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近现代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理解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铺就的,进而思索如何为道路建设添砖加瓦。
        可以看到,强烈的国家民族和社会认同感以及归属感正在逐渐成为当代青年的标志。高校应该抓住这个时机,通过及时有效地传播正面的历史观点,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弘扬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对党治国理政的认同。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通过四史的教育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上与历史虚无主义争夺青年人;因此这堂特殊的“历史课”,不仅需要正说历史,更应该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分享观点、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解开思想困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鼓励青年人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题,与国家民族同向同行。
作者简介:白帆(1983.9—),女,汉族,山西人,政工师,硕士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