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回眸与展望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0卷第14期   作者:黄 惠
[导读] 近年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本研究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从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检索,研究时以文献原文为主,数据统计为辅,对样本研究文献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定性分析
        黄  惠
        云南艺术学院   昆明  650500


        【摘  要】近年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本研究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从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检索,研究时以文献原文为主,数据统计为辅,对样本研究文献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定性分析,分析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的总体研究概况、研究主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思考,对深化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实践育人;创新与发展路径   
        近年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文献数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该研究论域成为引人注目的学术增长点。本文展开研究时以文献原文为主,数据统计为辅,对样本研究文献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定性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高校实践育人”为篇名进行检索,有1604篇文献可查(检索日期2020年7月24日),可见国内学者对高校实践育人问题研究有一定的检验积累,而对高校实践育人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育人功能、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等方面。
        (一)实践的育人功能的研究
        1.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徐新洲认为,高校要多角度拓展社会实践教育平台,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中,增强其责任意识,培养其爱国情怀。郭朝辉认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较好地落实到行动当中,做到知行合一。刘教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在思想上认知认同,更需要在行动中培育践行。主题实践活动始终贯穿着明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不断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李志兵认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应积极参加暑期实践活动,提高就业能力,增强竞争优势。马小红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世界,社会实践也是确立大学生职业目标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余克弟认为,面对大学生情商水平较低的现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能够推进大学生情商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殷世东认为,社会实践以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为中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彭冬云认为,社会实
践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和人际关系的管理,使之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
        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徐原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适应能力的针对性,有利于大学生合理调节自我期望。王乐生认为,深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真正为实现中国梦而不
懈奋斗。钟永淑、袁明锋、刘馨认为,社会实践由于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关于实践育人功能存在的问题研究
        1.思想认识不深刻,形式化严重。同温玉、王莉娜认为,当下的教育观念存在着把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对举,把学校与社会对举的误区,导致了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现状,使高校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原则。
        2.教师指导不到位,实效性欠佳。杨建超认为,大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特别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得不到指导,从而影响社会实践的效果。袁金祥认为,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重视不够,措施落实不够,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含量”的提升与“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3.实践特色不鲜明,创新性缺乏。杨建超认为,传统的千篇一律的实践模式已经难以吸引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只有开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的活动,才能的更好发挥他们的特点和创造性。龙妮娜、谢丽丽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停留在初始阶段,不能突破原有的模式框架,缺乏创新精神。
        4.组织管理不科学,导向性不好。张育广,王新伟认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形式化、功利化、盲目化的倾向。陈爱民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管理上存在着缺乏经费保障和人力支持、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使得社会实践的效果评价不够客观、具体管理上运作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5.保障体制不健全,稳定性较差。李加强认为,很多高校缺乏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影响了实践效果和活动的持续进行。龙妮娜、谢丽丽认为,资金短缺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持保障体制不健全,稳定性较差李加强认为,很多高校缺乏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影响了实践效果和活动的持续进行。龙妮娜、谢丽丽认为,资金短缺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持久开展,使活动缺乏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体系,导致活动不能正常开展或效果较差。
        (三)关于进一步改善高校实践育人功能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转变思想观念,使社会实践自觉化。曾蓉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日常化,不能仅仅依靠寒暑假进行突击活动。袁金祥认为,高校社会实践组织者应在认识上恢复社会实践作为教育手段的本来面目;大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增强通过实践成长成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专业化。曾蓉认为,社会实践要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组织指导队伍,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
        3.创新开展模式,使社会实践项目化。龙妮娜、谢丽丽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在观念、机制、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谢晓青认为,要把社会实践纳人项目化的运作渠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
        4.建立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常态化。孙楚航认为,高校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多措并举调动团学组织及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袁金祥认为,只有组建起大批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才能走出暑期时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实践育人的功能和成效也才能得到可持续、有保障的体现。
        5.健全评价机制,使社会实践绩效化。李加强认为,要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设置,制定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考评,给予相应学分,及时反馈信息。考核工作还可以与激励机制挂钩,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发展。陈爱民(2010)认为,从某种程度上,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专业化要求与一般性供给之间的矛盾。
        6.完善保障机制,使社会实践系统化。徐建军、胡杨认为,高校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支持社会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推进活动社会化。高惠娟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暑期社会实践内部运行机制建设,突出服务育人的功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方式和活动机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实践育人的文化源头
        西方国家早期所推崇的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论法”和拉斯思等人的“价值观澄清”之类的教育理论!更加重视道德推理的过程,而没有把教育的文化内容摆在主要位置上,导致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促进了受教育者的思考,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实践的局限性。 直到20世纪初,以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们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主张,才真正开启了美国教育实践化的新篇章。他们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学校、家庭乃至于社会这个大环境慢慢渗透给学生的,杜威进行了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尝试,他将在真正复杂社会中的实践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丰富了美国高校乃至于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对全美教育体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弗雷德.纽曼提出道德教育的“社会行动模式”在欧美各国被广泛接受,社会行动模式是一个很有创见的道德教育模式,它以现有的实践育人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提出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公民社会行动方面的教育, 注重个体社会道德行为的培养,弥补了各种理论“重知轻行”的不足,这样的教育模式在西方国家一直被沿用至今,将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生活世界,以实践的形式使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都有更为丰富的内容,还加强了学生民主个性的培养,用“交互主体”观统摄整个教育过程。
        (二)实践育人的教育环境
        西方高校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将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这样的教育教学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得以长效施行,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 例如,法国的教育训令规定,高校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勤劳勇敢、尊重真理、富有责任感、同情心和集体观念,有教养的人。美国有的州专门制定法案鼓励甚至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活动等实践活动才能毕业,也有的州拨出专款支持此类教育机制。在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美国许多高校成立了各种专门的服务性指导办公室,各高校间还成立了联盟,以便全国各学校在实践育人的展开方面能协调一致行动。
        (三)实践育人的路径
        国外教育体制相比于国内更加灵活,因此其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无论是在理论的研究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的实践层面都会相对丰富而完善,相比于美国坚持的高等教育哲学理念,英国推行的能力教育宣传,德国的双元制学生培养模式以及日本的应用体验式就业体系,尽管在教育体制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差别较大,但是西方国家实践育人的开展经验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三、未来的研究趋势
        综上所述,关于实践育人问题的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自的视角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分析,为进一步深人研究奠定了基础。规范研究站位高远、学术自主性鲜明,颇具理论建树;经验研究因其强烈的问题意识而颇具现实关照和学术关怀。不足之处主要在于:(1)理论研究多,实践关照少;(2)经验介绍多,深入研究少。这些不足也正是将来研究中力图突破的地方:一是加强实证研究。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不应局限于学术研究的范畴,围绕概念进行纯粹的学术探讨,而应加强实证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将学术成果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将是研究者的主要任务之一。二是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多学科融合综合研究。需要综合集成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美学等多个学科。
        
        
        
        参考文献
[1]彭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05).
[2]赵晶晶.基于实践育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9(10).
[3]钟丽.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0).
作者简介:黄惠(1984—),女,云南普洱人。云南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基金:云南艺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资助《艺术类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KYJJ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