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平
义乌市第六中学
摘要:STS教育理念旨在突出学生个人发展,倾向对学生进行综合化培养,更加注重探究和体验,鼓励学生更真实的了解现实社会,对学生进行启蒙。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科学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计算思维”,并且作为信息素养的基础性部分,对于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STS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已经由教育趋势转变为教育潮流,本文将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基于STS教育理念的计算思维培养进行一定的探究分析,旨在推动二者融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STS教育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计算思维培养
一、STS教育理念
STS主要是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而关于这三者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层面可能产生的各种正负效应。研究STS的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现状,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提高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而STS教育理念,是在现在社会以及科学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满足社会对于科学教育改革的需求而被提出来,对于鼓励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以将STS教育理念设立为指导思想来组织、实施科学教育具有一定的作用。我国在80年代中期引进了有关STS教育的理论,积极将其与各个阶段的教学策略结合起来,对大、中、小学STS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STS教育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只侧重于应试教育,片面地追求个体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其在精神、感情、认知上的发展,这对学生综合发展来说是很大的弊端。而STS教育理念突出了对科学教育、技术掌握以及其与社会结合的整体性,尤其是在高中阶段,与信息技术课程结合的STS教育理念,更能充分发挥STS教育理念的优势。信息技术课程与STS教育理念的合理结合,对于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着十分重要并且显著作用。高中生在掌握并且了解互联网中丰富的资源之后,可以很大程度上刺激其探索知识世界的欲望,不断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陌生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阶段,基于STS教育理念的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代前沿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教师在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应用紧密联系起来之后,更能全面地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通过把科学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中,使得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地与社会层面结合,摆脱了填鸭式的理论知识传授,引导学生从书本、课堂中走出,积极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去观察、并且分析问题,从而真正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个很好巩固并且系统梳理自己知识的机会,也能够很好地刺激学生去探索世界,虽然高中阶段的知识可能对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说远远不足,但是也正因如此,为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努力的方向,这在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涯中,能够很好的为其展示未来学科的发展前景,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学习兴趣。
三、基于STS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VB编程计算思维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基于STS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是更重视、关注计算思维培养,而其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课程内容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结合,在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之后,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参与信息活动、解决现实问题。
(一)VB编程计算思维培养的概念
高中Visual Basic(简称:VB)编程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一课程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STS教育理念的优势以及特点,并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深入结合,是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载体”。另外,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在高中的VB编程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着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基于STS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资料的查询进行思考、分析以及推理,从而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结合VB编程软件开发程序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计算思维的锻炼以及提升。
(二)计算思维培养与VB编程课程基于STS教育理念的运用
教师授课首先要明确计算思维主要包括算法思维、评估、分解、抽象、概括五个要素,从而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系统的教学,结合VB编程教育对学生进行以上五个要素的培养。比如,VB编程的趣味案例有许多,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分析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可以运用到简单程序的事例,例如计算器、闹钟、计时器等,然后让学生就这些案例,结合VB编程中所学习到的语法知识、界面设计、编写程序等内容进行互相讨论,随后通过教师简单的模拟示范,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编程,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将所学实际运用到解决问题中。这样可以很好的克服VB课堂中枯燥、沉闷的问题,有效的实现科学、技术与生活的三者结合,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构思和设计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
四、总结
STS教育理念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技术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从而做出对社会有用的贡献。在高中阶段,将STS教育理念融合入信息技术课程,有利于学生从自身需求以及实际问题出发,关注、领悟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思维理念和领域发展规律,通过把科学教育与技术、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关于信息技术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让学生首先构建一个“利用技术去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思维培养能够有效的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都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颖,陈迪钊,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STS教育课程的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4).
[2]蔡铁权.中学科学教育要关注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对我国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启迪[J].教育科学研究,2006(06).
[3]顾春丽,邓小丽.STS教育与教师的STS观念[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02).
[4]蔡铁权.公众科学素养与STS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