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0卷第14期   作者: 李吉花
[导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显著,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核心性的认识还需要再度提升
        李吉花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李庄镇曲张小学 251700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显著,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核心性的认识还需要再度提升;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与完整性还有待补充;只看重传授知识而忽视精神内涵阐述的情况还存在;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有所欠缺,教师团队全体素养比较薄弱,全社会一起参加的教育合力仍然较弱等。鉴于此,本文对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途径;探索
引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民族的形成和中国民族精神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时期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灌输给学生,应与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机制有匹配性。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应该联系教育心理学与小学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利用各类方式、各种途径进行教学,如此方可获得更好的成果。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无论公元前还是公元后,现今的史学和高科技虽然能够印证一部分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但有些前人的智慧仍是现今人所不能复制的。流传几千年的史学巨著《战国策》《春秋》《资治通鉴》等,都是流传至今的经典,无论“四书五经”在近代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中遭受多少诋毁和抨击,但它能够流传几千年,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是值得肯定的。无论历史如何,都是过去的事情,我们要以史为鉴,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今后不再重蹈覆辙。
二、探索结构合理的传统文化“课程群”
        遵循学生传统文化学习需要,二次开发国家课程,找到适于本校的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群”,牢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营”。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群”包括必修与选修课程,包括体艺特长、公民素养、大学先修、学科拓展、国际视野和实践创新等几个类别。课程群深入认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目的,即身心健康、具备顺应终身进步的必需品质与重要技能。同时,学校进行“菜单式”综合选修课,涵盖历史文化讲座、文学作品和影视佳作赏析、中国绘画、剪纸艺术、禅茶、书法、中国烹饪和中国园艺等二十多种课程,构建了全面的“听、看、学、做、悟和创”整体性体验和学习形式,深受学生喜欢,有效完成了传统文化走入课堂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这种结构合理的传统文化“课程群”建设,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并不断地促使学生实现专业技能、语文知识、文化内涵、个性特长等方面的提升,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加深其传统文化涵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长远进步。
三、将传统蒙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启蒙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蒙学教育体系,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弟子规、童蒙须知、增广贤文等。这些蒙学传统经典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简单易懂、蕴含丰富哲理,非常适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规律。将中华传统蒙学经典的精华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对青少年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如在讲授“孝”“悌”文化时,可将《三字经》中“首孝悌,次见闻”,《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兄弟睦,孝在中”及《增广贤文》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穿插到小学语文课堂,还可以以“孝敬父母、尊敬兄弟”为主题开展命题作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孝悌文化”,这样既能丰富完善授课内容,又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四、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活动中开展
        传统文化教育单单依赖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要有家庭和社会的一起加入,在社会构建宣扬传统文化的大环境。现今,多数家庭不重视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中家庭的缺失给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主动指引家长利用言传身教,打造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环境至关重要。大量事实表明,学生对传统文化所持看法和家长的认知以及带领息息相关。若是家长可以在小学生年幼时期予以正确的指引与辅助,便能让学生打小就构建起对传统文化的情怀、兴趣,发自内心地热爱传统文化,喜欢去学习传统文化,并主动地去弘扬传统文化。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是青少年构建优良道德品格与好习性的关键途径。
五、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外活动
        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形成的风俗文化,包含着农事节气、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祖传家训、乡风民俗等内容。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之中,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特征,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我国农谚中就有“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等记载。在“节气歌”的学习中,除了要求学生阅读背诵外,可以结合农谚进一步解释“节气歌”中所说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内容,使学生对农耕文化有比较直观地了解。同时也可以组织立春日“迎春踏青”、春分日“植树”、秋分日“采摘”等课外活动,让学生以课外活动为媒介去亲身实践、体验、享受农耕文化的乐趣,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利用暑假开展“家乡民间艺术、祖传家训及乡风民俗”调研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礼俗、民俗、习惯和风俗,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文化的内涵,在实践活动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运用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夯实学生语言文字基础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即使是一模一样的字,它的意义在古今也有区别。所以,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时候,就需要对文章中的古代汉语有所了解,才能正确对古诗词、文言文进行解读,否则难以对课文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也造成不良影响。从古至今,我国的优秀作品有很多,教师可以借助优秀著作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同时夯实语言文字基础。《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故事,是我国流传至今的经典寓言,很多人都知道这则故事,但并不知道这则故事究竟出自哪本书。战国时期,楚国的《战国策》便是这则寓言故事的出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本书,并引导学生阅读战国时期的这篇著作。
结束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和神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内涵丰富而又隽永深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所有中华儿女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体系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之一。小学教育阶段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钟丽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广州市花都区育华小学实践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11):17-19.
[2]杨福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名师在线,2019(32):92-93.
[3]吕泽轲,谢巍.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才智,2019(32):92-93.
[4]姚晓莉.小学书法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19(22):130.
[5]郭文琳.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探赜[J].世纪桥,2019(10):65-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