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人教版教材中实验设计的改进建议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0卷第14期   作者:康贤明
[导读] 分析比较新旧人教版教材中关于“速度测量”的实验设计,给出改进建议。
        康贤明
        (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摘要:分析比较新旧人教版教材中关于“速度测量”的实验设计,给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教材 实验设计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是教学中的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会使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2019版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中编写了大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验,大多数实验能与传统实验融合互补,为教学服务。但是,个别章节的实验设置却不大合理。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是新人教版必修一的第一章第3节,本节教材中安排了两个实验,一个是“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栏目为“实验”,一个是“借助传感器与计算机测速度”,栏目为“拓展学习”。旧教材中本节内容分成两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和“实验: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旧教材中除了这两个实验外,还有一个实验是“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安排在“科学漫步”栏目,这个实验利用光电门传感器测量速度。新教材只在练习与应用中设置了一道关于光电门计时器的习题,对光电门的原理没有具体介绍。新教材将“借助传感器与计算机测速度”这个实验编写在“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节,却删除了“光电门传感器测速度”实验,教材这样编写值得商榷。
        “借助传感器与计算机测速度”实验的大致内容如下。先简单介绍了传感器的原理,即用“位移传感器”把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转换成电信号,经过计算机的处理,可以立刻在屏幕上显示物体运动的速度,自动绘制出物体运动的v-t图像。教材使用近一页的篇幅介绍两种测量方案的原理,方案一的原理虽然初中有接触,但对中等偏下的高一学生颇有难度,方案二的原理难度更大,要学习教材后面的内容才能理解。旧人教版教师用书解释如下:“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该栏目的内容不是硬性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有实验条件的学校可以把此作为课后兴趣活动进行研究。不管是否有条件做这两个实验,但实验的原理还是有必要进行讨论的。第一个测量方法的原理,来自于初中曾经做过的闪电和雷声的时间差计算发生雷击的地点。第二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在学习完两章内容之后再来解决问题。”按照教师用书的解释,这个实验是作为拓展内容。教材中还解释,“这样实验的目的是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而在教材后续章节中,却没有一个实验用位移传感器研究运动的。
        从教学目标看,本节的教学目标是理解速度的概念,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取极限的思想方法,其中逐步体会取极限的思想方法是重点和难点。“借助传感器与计算机测速度”实验对于以上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帮助。
        对于“光电门传感器测速度”实验,旧人教版教师用书解释如下:“本节提供的‘科学漫步’介绍了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作为测量物理运动速度、加速度的实验方法,这个实验已经被很多学校采用。在教科书第5课后的‘问题与练习’第4题中,以此实验方法为依据设计了一个计算加速度的练习。所以,即使在本节课中不介绍此实验,到那时还是要分析此实验的”。可见“光电门传感器测速度”实验比“借助传感器与计算机测速度”实验更符合教学实际,教师更容易操作。从教学目标看,借助“光电门传感器测速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帮助学生体会极限的思想,突破难点。利用光电门传感器可以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如图,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在滑块上放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测出不同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一段时间间隔。当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其前端P到达A点时的速度相等。滑块上装有不同宽度的遮光片,它们的宽度分别为AA1、AA2……用光电门测量滑块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通过A点所需时间,可以知道它们经过A点时的平均速度。逐渐减小遮光片的宽度,发现遮光片宽度小于某个数值时,平均速度就几乎相等。说明在时间小到一定程度后,滑块通过A点的瞬时速度就等于遮光片经过A点过程的平均速度。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逐步体会极限的思想。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源,教材编写的内容应该是最适合教学、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深入,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传统实验都要与DIS结合,关键还在于教学的最优设计。在教学中不能喧宾夺主,不要在于形式的表现,而应在于服务学科的教学目标,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合理地选择与搭配,以发挥最优化的教学效果。[1]根据上述分析,“借助传感器与计算机测速度”实验不能服务本节的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不是最优的设计,而被删除的“数字计时器测速度”是能突破教学难点、服务教学目标的设计。因此,笔者建议教材删除“借助传感器与计算机测速度”实验,改用“数字计时器测速度”实验。
        参考文献
[1]许文.“有效"是传统实验与 DIS实验的结合点[J],物理教学,2008.10.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课题编号:Fjjgzx19-029)研究成果之一

姓名:康贤明  出生年月:1981.5  性别:男  籍贯:福建泉州  民族:汉  最高学历:本科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  邮编:362011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