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程内容 挖掘知识内涵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0卷第14期   作者:张爱军
[导读]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具学具、情景材料、知识形态、学习过程、数学应用等五个方面出发,分析研究课程内容创新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张爱军
    (阳信县第三实验小学,山东省滨州市,251800)
        
        摘  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具学具、情景材料、知识形态、学习过程、数学应用等五个方面出发,分析研究课程内容创新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质量
        
        创新课程内容是对教师现有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双重挑战,在数学课改实验中,我们从最基本的地方做起,从点滴做起,在成功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使创新课程内容逐渐成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1]。多年来,我们在数学课程内容创新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1、自制教具学具,补充课程内容。
        新课程重视学生经历、体验与探索、重视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悟数学学习内在魅力[2]。这就需要教具学具的支撑。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在学生复习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后,让学生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已准备好的一段圆柱形的青萝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能否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讨论后很快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得到启示,动手将圆柱体青萝卜等分成8份,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等分后圆柱体萝卜的形状变了,但体积没变。拼摆后圆柱体的底面积相当于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高相当于长方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由此可见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但掌握了知识,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2、替换情景材料,更新课程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确保不改变材料数学内涵的前提下,因地因时制宜替换情景材料,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向活动。它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3]。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探究内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我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编制“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上课伊始,教师将多媒体打开,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怎么写呢?”这可难住了悟空和八戒。“你能帮帮他们吗?”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3、转化知识形态,激活课程内容。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倡导教师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探究性问题,将知识由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通过主客观有机统一激活课程内容。
        例如,在教学“米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提炼出五个问题用于课堂教学:①张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同桌合作进行测量。②有一支1米长的队伍,你估计一下能站几人?③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④找一找,教室里哪样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⑤不用米尺量,能剪出1米吗?在一系列的现实的,丰富多彩的问题和实践活动中,学生对“米”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体验。
        4、关注学习过程,生成课程内容。
        新授课教学中,学生有较多的主体活动,但学生并不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活动,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出人意料。

及时机智地将“出轨”的活动或问题生成课程内容,新课程教学不仅更加生动,而且更富成效[4]。
        例如在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中有的学生出人意料的提出:“我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其他学生都惊奇的睁大了眼睛。这时我因势利导,在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充分利用割补、拼摆、平移、旋转的实际操作引导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成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在探索规律,推导公式的同时,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各种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随后在学生掌握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再引导和帮助学生沟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将其它各种图形看作梯形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殊情况,从而把学生所学过的所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统一为梯形面积公式,具体推导过程如下:
        当梯形的上底由线段缩短成为一点,则其形状变为三角形。相应的面积公式为:s=(a+o)h÷2,即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而当梯形的上底缩短(或延长)至与下底相等时(即a=b),其形状变为平行四边形,相应的面公式为:S=2ah÷2,即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b.
        而长方形则可以看作平行四边形的4个内角均为直角的特殊情况,其相应的面积公式为:s=ah.
        同样正方形作为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其面积公式为:s=a×a.
        这样通过知识之间的对比与沟通,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体会事物变化之中存在的规律,以及数学和谐严密的逻辑之美,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着眼数学应用,扩展课程内容。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搭尔从数学教育学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原则。因此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
        例如学习了统计图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家近五年的鸭梨产量和鸭梨收入,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说出鸭梨产量和鸭梨收入增减变化情况,试分析增减变化的原因。这样,将统计知识和家庭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再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组合图形的计算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老师家有一间两室一厅的住房,如图:你能帮帮他算一算这两室一厅的住的面积有多大?要计算面积有多大我们先要测量哪些长度的面积?在给出一定的数据后让学生们计算;接下来我还让学生们回家测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通过设计这些实际问题,教师有意识地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为学生选择更好的数学实践途径,创设机会,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
        
        参考文献:
        [1]金伟, 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J]. 教育现代化, 2016, 22:113-115.
        [2]俞红珍,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术语之辨[J]. 课程.教材.教法. 2005,08:49-53.
        [3]张国强, 试论课程内容的选择[J]. 当代教育论坛, 2004, 1: 114-116.
        [4]徐建星, 小学生课后托管课程的构建——基于一名美国小学生课后活动的启示[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32(08): 10-13.
        [5]叶蓓蓓, 吕世虎, 刘瑞娟, 新中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知识量的演变及其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34(12): 87-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