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借力社会效应“溧水路径”突围治水孤岛——南京溧水创新治水理念,助力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赵征 张锦花 王旭峰
[导读] 摘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南京市溧水区水务局  211200
        摘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溯源而上,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最重要的城市副中心——溧水,是百里秦淮的源头。1067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水域面积占到23.44%。溧水,因水得名,因水而兴。
        2019年10月12日,溧水在全省首提“高质量全域Ⅲ类水”创建目标,聚焦顶层设计引领、重难点攻克,探索实践出契合实际、成效明显、借力打力的治水兴水“溧水路径”。
        “河长制+优化营商”、“河长制+全民河长”、“河长制+水文化”……这些“河长制+”的创新治水理念,不仅为溧水治水工作趟出了一条社会联动、共治共管的新路径,也奠定了溧水打造高质量发展和水环境的双赢局面,更为全国眼下普遍的“治水孤岛”现象,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突围理论模式。
        关键词:治水孤岛;“河长制+”;溧水路径
        引言
        “治水难”,在于全民意识缺乏与水环境保护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在于可持续发展和地方保护主义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了“治水孤岛”效应。
        如要实现“长制久清”,必须先突围“治水孤岛”。2017年,溧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河长制管理中心,为上下级河长、责任部门之间沟通架起了“高速通道”。溧水以高质量全域Ⅲ类水建设为目标,倒逼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轻、调绿,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借力“当地人治当地水”,破解农村治水难题;打造“水文化”圣地,“还绿于民、还景于民”,营造全民共治共管治水氛围。溧水精准施策,为各地量身定制“一域一策”的河湖管护“配方”,在争创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上,走出了一条符合规律、契合实际、成效明显的治水兴水“溧水路径”。
        一、背景情况
        溧水区是石臼湖和秦淮河两大水系交汇地,共有河道、水库、塘坝近4万余个。这片水域内,既有经济发达的高新园区,也有地处偏远的乡野农村;既有流域广阔的湖泊,也有排涝灌溉的撇洪沟。
        论污染,溧水境内曾一度烟囱林立、空气质量低下,黑臭河、劣Ⅴ类水体数量与日俱增。论群众基础,溧水城镇居民大多为当地原住村民转换身份而来,水环境保护意识单薄。论治理,溧水农村区域广阔、劳动力不足,河长力量薄弱。
        然而,溧水区以河长制为抓手、以河长制管理中心为平台,落实河湖长2000余名,借力水环境治理,反哺高质量发展,最终为溧水经济“引凤筑巢”注入了强劲活力与生机。比亚迪、长安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集聚,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的创建,溧水正走上工业新型化道路;梅花节、草莓节、音乐节、捕捞节、户外运动节,节节爆满,围绕“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建设理念,溧水正绘制一幅全域旅游长卷;7所农业技术顶尖的高校院,80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近400家食品精深加工、智能装备制造等涉农企业,成功获批国家级农业高新区,溧水正孕育一个新时代“农业硅谷”。
        得益于经济和环境的双提升,近五年,溧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居全南京前列。2018年溧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9.09亿元;2019上半年,溧水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增幅排名南京市11个区首位。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溧水路径1:“河长制+优化营商”,化工重镇华丽变身“康养小镇”
        路通八方、水通南北。位于长三角的交通枢纽地带的溧水,自古至今都是经济发展的黄金三角地区。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溧水进入高速发展期,工业企业“飞跃式”激增。化工企业、散乱污企业“遍地开花”,境内烟囱林立、空气质量低下,黑臭河、劣Ⅴ类水体数量更是与日俱增。


        治理水污染,不能一刀切关停企业。在水环境提升的过程中,溧水探索出“河长制+优化营商”的模式,创造性设立工业用地红线、划定一二级产业保护区。近年来,溧水以落实“河长制”工作为出发点,围绕誓创高质量全域Ⅲ类水的治水目标,共关停近30家化工企业,仅保留1家完成升级改造并通过专家验收的化工企业,倒逼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轻、调绿。
        “高起点推动产业转型”的方式,同时助力了溧水晶桥镇打造“美丽经济”。一个当年的化工重镇,如今华丽转身,在无想山、东庐山等地形成四大健康板块,布局健康中医药、健康旅游、乡村康养等六大产业门类。绿地控股集团总投资150亿元的示范区项目建成运营后,每年可为地方带来税收约2亿元。目前,全镇已集聚健康产业项目20多个,成为全省绿色转型发展的典型。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常态治水与经济良性发展相互助推、相辅相成。溧水为实现水环境和营商环境“双提升”,在经济开发区聘请管理规范、装备先进的第三方专业的河道综合性养护团队,实现了水质长效提升的目标,更为园区吸引集聚了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空港会展小镇等一系列独有的重大载体项目的获批和建设。
        溧水路径2:“河长制+转岗就业”,当地人治当地水
        东屏湖粼粼金波,石臼湖烟波浩渺。作为溧水水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渔民长期在渔船上生活,生活污水、垃圾等污染物直排河湖,导致水环境严重破坏。如何在取缔渔船的同时,兼顾渔民的日常生活?溧水以落实“河长制”工作为发力点,由区总河长统筹协调,跨越苏皖两省三区一县,携手高淳、当涂、博望两省四地,联动出击,精准发力,将207平方公里石臼湖范围内117户411人口渔民全部搬离河湖上岸安家落户。“河长制+转岗就业”的治理模式,不仅促使当地渔民结束了“水上漂”,开启了“岸上住”的新生活,还有效改善了河湖水环境。
        农村地域广阔、但劳动力外流,造成河湖管护人手不足,成为农村治水的瓶颈之痛。溧水利用当地渔民熟悉水情、擅长水上作业的优势,将其组建成河道保洁队,确保沿河及河面整洁有序、作业安全,“当地人治当地水”,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河长制+转岗就业”的模式,在溧水得到了普遍推广。各地结合本土实际,由合作社承包全镇河湖管护服务,村党总支书记、河长、社长一肩挑,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责任心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党员+河道专管员+贫困户”的模式,陆续组建起本土化的战斗力强、凝聚力强的河湖“护卫队”。
        护卫队实行河湖常态化巡查管护制度,对各类违规违法行为的早发现、早处置成效显著。对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拆除、取缔红线范围内精养鱼塘和违建房,对农业种植和大棚搭建及时进行阻止和拆除。
        “当地人治当地水”带来的良性循环和社会效应,在溧水各地逐渐显现。溧水晶桥镇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全镇河湖水质基本实现Ⅲ类水标准。
        三、经验启示
        打破“治水孤岛”效应、获取全社会的支持,不能等、靠、要。“溧水路径”主动将治水融入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借力打力——借力于优化营商环境,借力于“当地人治当地水”,借力于党建引领,借力于水文化打造,借力于“全民治水”。同时,治水也不忘反哺社会——为招商引资助力,解决农村就业岗位,实现精准扶贫,集聚健康产业,打造城市旅游名片、城市靓丽品牌。
        “溧水路径”积极合拢社会各界、实现共治共管,助力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水环境与高质量发展“双提升”,最终实现“治水孤岛”的良性突围。
        治水,应是高质量发展的助燃剂,而不应是阻燃剂。我国的治水理念,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治水关停企业到治水助力高质量发展,从理念到实践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和升华。
        “溧水路径”,立足于斯、形成于斯、发展于斯,为全国眼下普遍的“治水孤岛”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解决路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