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模式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旺加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也逐渐变得严重,因此做好水资源的保护问题也就成了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
        日喀则市水利局  西藏日喀则  857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也逐渐变得严重,因此做好水资源的保护问题也就成了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不仅要做到对水资源的保护,还要对水资源发源地进行综合管理。可以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对水资源发源地进行全程监督,可以利用环境监测技术对其进行监测,以保证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送检测报告,启动安全机制,提醒工作人员做好相适应的防护措施,保证水资源保护地及水资源质量,避免环境污染进一步扩大。本文就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模式;现状分析;策略
        在水资源保护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保护地进行环境监测技术,并加强水体质量检测。重视遥感监测系统和生物监测系统在资源保护地的综合管理中的运用,构建并完善检测系统,采取多样化的监测技术相配合,提高监测效率。根据反馈的水体监测结果,相关人员可以及时制定相关的治理方案,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以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
        1、水资源保护地管理中的检测系统
        1.1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主要依赖于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和图像处理设备等,对水资源保护地进行检测、鉴别、分析等工作,能够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自动化。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大范围的水资源保护地管理监测中,借助现代的飞行工具,可以快速地捕捉图像资料,利用传输设备传输给终端设备,进行分析,提高监测效率[1]。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实现动态监测,实时对水资源质量的检测,具有一定的自动化和高效化,及时发现污染问题,避免污染进一步扩大。
        在水资源地保护管理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利用红外线来测定水体中的固定悬浮物,并进行分析,判断固定悬浮物的物质,从而鉴别水体质量的具体情况。一般来说,水体中出现大量的悬浮物会影响水体的浊度和光学性质,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掌握了这些数据之后,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三维模型,从而了解水体污染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第二是监测水体的富营养化,这一工作主要也是依靠红外线进行判断的,根据红外线光波段来判断水体中的含氧量。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浮游植物增多,叶绿素增加,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也能够反映出反射光谱的特征,也可以用于监测工作中,能够增强对水体富营养化监测的效果。
        1.2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主要是借助水源地的生物生长情况,生物个体或种群对环境的应激反应等来监测水环境的污染情况,它主要依托于统计学,对水体环境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做好统计工作,将这一组数据作为监测指标,在监测的过程中根据数据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水域的污染程度[2]。底栖动物是进行生物监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内容,他们对水质的要求很高,一般水体发生污染,底栖动物便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根据反应程度监测水体污染程度,开展水体质量评价工作。借助于鱼类也可以开展水环境监测工作,利用生物对污染物的反应来判断目前水体受污染情况。
        水中的微型生物指的是藻类、甲壳类、线虫、原生生物等,它们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应用到水体监测评价中也能起到明显的效果。利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法收集水生微型生物种群[3]。水体如果受到污染,原生生物的集群便会受到影响,受污染程度不同,集群速度也各不相同。利用这一特点,可以用于监测判断水体的污染情况。及时向工作人员发送报告,构建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污染防治措施。
        发光细菌监测技术也是生物技术中一种相对成熟的技术,具有操作快速敏捷、灵敏度高的优点。主要应用于自来水厂的水环境监测工作中,对于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主要是利用生物细胞的发光特征、污染物遗传毒性这两点的具体情况作为参考数据,并引进水质毒性监测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检验分析,获得检验结果之后,掌握水质的具体情况,是否存在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种类,根据这一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
        1.3其他检测系统
        除以上两种常用的监测技术之外,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实时的监测系统,和监测技术相连接,将监测的数据信息第一时间传输到监测系统中,提高水污染问题的处理效果[4]。也可以构建反渗透水处理系统,实施一些信息监测技术,深入分析水质的具体情况,掌握更为详细的数据,有利于我国水资源保护地管理模式更加完善。
        2、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措施
        2.1构建并完善监督机制
        提高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工作效率,保障水体质量,就需要构建完善的防治工作机制,落实监督机制。首先在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工作中创新工作理念,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为工作机制的建立提供力量支持。其次要求根据水源地环境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污染防治措施,提高实施效果,改善水资源的质量。第三应当注重因地适宜原则在机制中的落实,根据水源地环境制定有效的监测方案和防治措施,避免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监督机制构建中,应当从水污染的源头抓起,做好监督工作,构建监督系统,将监督系统与防治工作机制相联系,能够有效地提升防治效率。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根据水体监测技术和防治技术等的创新情况,不断地完善防治工作机制。
        2.2提升技术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也一直处于更新发展中,新型的检测技术监测结果更为精准。将传统技术和新技术有效地联合并应用到实践中,能够构建更为完善的监测系统,保障水体质量。通过监测水源中物质的主要成分,统计相关数据,做好安全预警工作,并根据这些数据制定相关的防治方案,提高防治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要重点监测排污工作,并落实好各项水源防治措施,尤其是加强城市居民生活区域的监督控制,从而进一步解决水源污染等问题[5]。需要合理地规划各个区域的污水处理厂的分布情况,确保污水处理工作落实到位,不会影响到安全的水源地环境。提高对排污工作的重视程度,结合水体污染防治措施构建完善的防治系统,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率。
        2.3优化治理方案
        在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工作中,为了保障防治效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防治措施,并融入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污染防治方式,可以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监测分析系统,整合现有的资源,将其应用到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逐步改善水体质量,提升防治技术的水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工作中,要根据水体的具体情况,应用遥感技术、生物技术或其他的监测技术,优化管理方案,实现新旧技术的有效联合,构建一个完善的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模式,做好对水资源的监督防治工作,从而提高水资源的质量。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新工作理念,为管理工作提供力量支持,在工作中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源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环境监测技术,并根据监测的结果综合分析,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水资源不受污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瑞现.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模式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2):273-274.
        [2]李曲.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的模式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4):165-166.
        [3]刘璨.保护地下水资源 共建美好家园-解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J].新疆人大(汉文),2017,(007):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