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于境 提升能力 ――浅析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佘锐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传统机械训练、死记硬背

        佘锐
        阿克苏市第二小学,新疆 阿克苏 843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传统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强迫式接受学习已然不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于是,当前教学呼吁教师构建相应教学模式,以便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小学数学也不例外。情境教学的有效创设以及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给小学数学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让学生能够融情于境,主动参与到数学情境教学当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发展的更好。本文基于笔者教学经验,就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提出自己几点看法,以期为推动数学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有效运用
新课改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以便学生有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不至于被教师在课堂上“牵着鼻子走”,防止学生成为无独立学习能力和思想的“牵线木偶”。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相应情境引导下,主动进行数学学习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便于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活动当中“自主猎食”,品尝自主“摘取学习果实”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促使学生喜欢上学习数学,爱上数学知识,从而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构建高效化的数学课堂,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那么,具体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开展教学呢?
        一、故事式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兴趣可所谓是学生的的“七寸之处”,抓住要点,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其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探究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能够有效达到叶老所说的“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小学正是学生爱听故事的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这样的发展特点开展教学,创设故事式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目光快速集中在课堂之上,从而便于教师高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为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够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从而立即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开展情境教学,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配合笔者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笔者利用西游记“火焰山”部分开展故事教学,如,“唐僧师徒路过火焰山,热气袭人,感觉口渴难耐,于是便派孙悟空和猪八戒找食物和水源。他们找了很久好不容易在一户人家找到了一个大西瓜,悟空和猪八戒谢过老人家之后,抱着西瓜赶紧赶回师傅身边。师傅将西瓜平均分成8份,猪八戒赶紧抢过3块儿西瓜来吃,师傅笑了笑,拿了其中1份西瓜吃,沙僧也吃了其中1份,问:猪八戒、师傅和沙僧各吃了多少个西瓜?”通过故事式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探究过程中,接着笔者提示学生可以将大西瓜看成一个整体,然后按照题意将图形画出来,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计算。通过图形的构建发现,猪八戒吃了3/8个西瓜,师傅和沙僧各吃了1/8个西瓜。笔者还不满足,让学生根据故事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猪八戒和师傅一共吃了多少个西瓜”、“师傅和沙僧一共吃了多少个西瓜”或是“猪八戒比沙僧多吃多少个西瓜?”.......学生提出问题之后,需要借助自己的力量解决数学问题,笔者则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能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数学知识,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力量解决数学问题,实现“兵教兵,兵强兵”的目的,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悬念性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颖的悬念性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有效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让学生产生探究欲,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要知道,在教育心理学当中,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学生心智进行认知、强化理解的重要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出新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投入到探索过程当中,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分析、探究活动,以找到解题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小数乘以证书的计算方法、算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并未直接讲授数学知识点,而是创设相应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如,“(1)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2)该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呢?”“(3)说一说怎样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笔者导而不代,能够有效消除学生依赖老师的心理,养成独立思考与探究的习惯,从而逐步克服思维惰性,让学生能够摆脱“思维矮子”的身份,主动运转自己的思维在悬念性情境当中探究数学新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知其然”,也可以做到“知其所以然”,极大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陷阱式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陷阱式情境教学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当中的一种具体应用,这是一种学生建构自己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摆脱“灌输者”的身份,以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学习,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不再是数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要知道,陷阱式情境教学法中所说的“陷阱”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索新的数学知识而有意设置的不正确、不完善或者有缺陷的问题,以便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问题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能够完成一次计算过程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探索新的数学知识,完成他们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比如,在教学“平均数”之时,为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笔者为学生创设陷阱式教学情境,以便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此,笔者直接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四年级1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55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那么,请问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后,笔者给出三个选择,即“(1)(155+150)÷2=152.5(厘米);(2)全班平均身高在150厘米和155厘米之间,但是无法确定;(3)缺少条件,无法完成计算过程。”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解答问题,然后选择相应选项。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这道应用题当中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四年级1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因此,这道题是因为缺少条件而无法完成计算过程。通过这样的设计,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认知进行探究,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深入到数学学习背后进行相应学习,这样远比笔者“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情境教学的有效创设,以便让学生在相应情境引导下,主动进行数学学习探究,从而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今后以“主人翁”的身份进行数学学习,摆脱“牵线木偶”的身份,能够享受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乐趣,进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有效控制 主动发展——对“创设数学情境”的体验[J]. 高和生.  小学教学参考. 2006(18)
[2] 解读数学情境 细品“数学意味”[J]. 居海霞.  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2010(08)
[3]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李磊.  求知导刊. 2016(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