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生态环境局 61645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放松生活压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吸引游客,各风景名胜区加大投资,对景区进行深度开发。却往往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风景名胜区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对风景名胜区水环境进行保护成为了人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文章简单分析了造成国内风景名胜区水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阐述了如何通过技术、宣传教育、经济手段来保护风景名胜区水环境。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水环境;保护
1.造成国内风景名胜区水环境问题的原因
1.1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
风景名胜区水环境污染主要来自旅游地开发方、景区商家与游客。
1.1.1开发方
开发方在开发景区过程中,如在修路、铺路、植树等活动中,会将泥土、腐殖质等推入水中,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并且为了景区整体的风景效果,甚至可能改变水的流经与流速。
1.1.2景区商家
景区商家,例如一些旅馆、饭店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景区水体,污染水环境;饭店的后厨,在清洗餐具、拖把等物品时,污水极容易流入水中,对水体造成污染;后厨的垃圾长期堆放,垃圾渗滤液会在雨天随雨水进入水中,对水体危害较大。
1.1.3游客
一些游客环境意识较差,乱扔垃圾,造成景区水面漂浮各种废物;游客投食喂鱼,造成局部水体富营养化;伴随着游客逐年增多,其消耗在吃住行的水资源大量增加,整个景区的污水总量增加,加重了对水体的污染;游客数量增多,对景区土壤的踩压程度增加,部分土壤板结严重,水分渗透减少,地面径流增多,水土流失增加。
1.2忽视景观环境用水
很多风景区在开发中往往目光短浅,只着眼于局部利益,缺乏顾全大局、整体的观念。在水资源利用当中,就难免顾此失彼、内忧外患。开发者往往局限于眼前利益,不惜血本截留景观泉水与溪水,修建水池、水库截水、储水,满足于景区内宾馆饭店日益增长的生活用水需要,如此作为短期效益固然喜人,但相比景区长远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得不偿失[1]。
1.3忽视核心景区周边水环境
为了使核心风景区“风光无限”,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许多景区将核心风景区“保护”起来,而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水直接排入核心区外,加上景区污水排放呈“节假日多,平时少”的不均匀排放模式,周边水环境污染严重,治理困难,难以达标。
1.4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保护水环境的一重要前提,不科学、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将会对水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例如敦煌,敦煌属沙漠型盆地绿洲,绿洲区分布着湖泊、湿地,水量丰富,地下水位深仅0.5~5米。从1968年以后,敦煌市开始打井提水,并逐年扩大,严重超采使地下水以每年近1米的速度下降,导致很多湿地消失,连世界奇观月牙泉也面临着干涸绝迹的危险[2]。
1.5水环境保护利用规划地位不高
在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中,开发者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特别在早期,环境保护利用绝对服从于风景园林规划,规划工作人员不太重视环境保护利用规划,包括水环境保护利用规划。
1.6套用城市污水处理模式,造成规划可操作性差
由于缺乏水污染现状的详细资料,例如整个风景区或整个水系统流域污染总量、水体自净能力、污染源的分布及水体功能分区等基础资料很难收集。因此水治理规划考虑欠妥,不分地域、条件,笼统提出集中治理的原则,技术方法不外乎污水收集集中送往二级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1.7管理体制存在局限性
1.7.1管理功能交叉
职责交叉重复,多头治理,责任划分不明确。例如因老城区未接入污水管网,以致污水流入池塘致鱼死亡。当居民反映至环保部门,环保认为生活污水应由市政管理,水质检测应由农委渔政科检验。而渔政科及市政均以各种理由搪塞,最后不了了之。
1.7.2管理自上而下
往往职能部门的工作是由上级部门安排规划执行,而真正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的却是基层部门,上级部门由于工作性质、职能范围等种种因素,很难掌握当地实际情况。因此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易使环境问题滞留,当发现问题时则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去解决。
1.7.3管理水平单一
部分地区的环保部门内缺乏环境方面的专家,往往是按照单一的模式工作,只是参照其他地区的模式,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条件进行管理,因此实际效果不明显。
1.7.4行政协调限制
部分景区由多个部门管辖,如九寨沟,由于历史原因,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辖范围为沟内,而漳扎旅游镇则由隶属九寨沟县政府的镇政府管理,整个风景区720平方公里被人为分隔成两块。具体到水环境保护上沟内则由管理局保护处负责,旅游镇由县城建环保局环保股负责。
2.风景名胜区水环境保护
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水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景名胜区水环境污染程度加剧不仅影响人们旅游体验,还影响周边人们的生活环境,给景区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风景名胜区的水环境保护,可以从技术、管理、行政等方面入手来实现。
2.1技术手段
风景名胜区的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可生化性好,污水量呈现出季节性不均匀的现象,污水不易集中,故处理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因此风景名胜区污水处理工艺应根据其污水特点、海拔、气候、经济等因素综合考虑。
2.1.1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类似于大型污水处理厂的缩小版,具有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运行操作简单的特点,可采用地埋式,有效避免出现噪声、臭味等,且不占用景区地面的面积,同时也不会影响景区风景的协调美观,适用于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村、服务点等污水量较小的地方。
2.1.2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2.1.3高海拔风景区污水处理系统
高海拔风景区污水处理工艺通常建议采用:调节池+厌氧池+SBR,或其改进型的CASS工艺,此类污水处理技术措施不仅适合高海拔风景区污水排放特点,同时在污水治理过程中能起到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2.2宣传教育手段
从一些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公民的参与对于水环境保护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风景名胜区水环境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只有当公众整体水环境保护意识变得强大,才能与环保职能主管部门达成更好的配合,甚至推动相关水环境保护政策出台。
2.3经济手段
这里的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一定的收费制度来控制污染行为,从而达到水环境保护效果的一种措施。对于风景名胜区来说,如何有效地保护水环境,如何减少对水体的污染,景区水体受到污染时,该谁负责,该谁赔偿等问题就必须解决。因此,可以将水环境问题融入市场机制来运作,采用经济手段来控制。
3.结语
文章说明了造成国内风景名胜区水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七点:①来自开发方、景区商家、游客的水污染行为;②忽视景观环境用水;③忽视核心景区周边水环境;④不合理利用水资源;⑤水环境保护利用规划地为不高;⑥套用城市污水处理模式,造成规划可在操作性差;⑦管理体制存在局限性。为实现风景名胜区水环境保护,从三方面阐述了水环境保护措施:①提出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人工湿地、高海拔风景区污水处理系统等技术手段;②提出了加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的多种宣传教育手段;③提出了通过收费制度来调控用水量和排污量的经济手段。
参考文献
[1]傅文伟.论我国旅游开发与环境管理[J].经济地理,1994,(1):79-81.
[2]张永祥,张治国.恶性超采地下水导致湿地绝迹,敦煌形成地下漏斗群[N].兰州晨报,20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