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法治教育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张连叶
[导读] 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国家一直以来注重对其进行法治观念的渗透与教育。
        张连叶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沣西中学  712000
        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国家一直以来注重对其进行法治观念的渗透与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堂已成为对中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是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养,使其成为普法、学法、守法、用法合格公民的重要保障。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根据本人教学经验,结合课堂教学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认识和见解。
        一、重新合理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教材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然,对教材的整合,要遵循课标的要求,立足课本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在真正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整合,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对法律知识部分的学习,就完全可以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经过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取舍,选取典型案例,利用“一案”创设多个教学情境,设置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思考题形成“探究链”,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得新知,进而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和学科素质。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一课中有三个基本知识点:1、法不可违;2、预防犯罪;3善用法律。课标的要求是侧重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旨在引导学生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严守法律底线,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在教学中,本人对教材进行梳理、取舍、整合,选取了课本第55页〖探究与分享〗“陈某的案例”作为典型案例,来创设多个情境,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置的问题有:⑴陈某的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⑵联系案例说说,不良行为与违法行为有什么关系?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又有什么关系?⑶15岁的中学生陈某因抢劫罪被判刑,法院的判决合法吗?理由?⑷15岁的中学生陈某因抢劫罪被判刑,被判刑可能会受到哪些处罚?⑸试分析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并谈谈怎样才能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⑹如果你走在路上,遇到有人拦路抢劫,你会怎么做?说说你的理由。⑺如果你在路上遇到有人被抢劫向你求救,你会怎么做?等等。学生在不同问题的探究中获得新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综合探究能力,增强了法治意识。
        二、选取时事热点问题,充分挖掘法治教育因素。
        教师要找准教材和时事热点的结合点,有的放矢,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反响比较强烈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教材进行有益补充。选取时事热点案例进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道德与法课治》讲的就是社会上的事,法律就伴随在我们的身边,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国家的使命感,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


        例如:初三的法律专项复习,我在教学时,给学生下载播放的是2020年3月16日,网上流传的“澳籍跑步女”视频。视频中,一名身穿运动服的女子在小区内跑步,并没有佩戴口罩,但该名女子无视防疫人员的阻拦,继续跑步。小区的卫生防疫人员对该名女子进行劝阻,强调她必须在家隔离14天,更不能不戴口罩就出门。但梁某妍情绪激动,称自己要跑步,要锻炼身体,又质问工作人员生病了谁管,随后梁某妍还大喊救命,有人骚扰她。同时,对视频事件还做了补充说明:2020年3月18日,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法》第六十七条等规定,决定依法注销梁某妍工作类居留许可,限期离境。视频的播出引发了学生大量的思考,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心中时刻装着规则,严守规则,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法治教育,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都必须遵守这一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调动学生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积极的评价。积极的评价是一种肯定、认可,可以激励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将更好。
        例如:八年级下册《依法履行义务》一框的教学,在讲到“法定义务须履行”时,我选取了课本第53~54页的“探究与分享”,“小颖丢钥匙事件”,安排同学们就“归还失物能否索要报酬?”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分享。刚开始,同学们都不吭声,教室里面静悄悄的。我猜想,归还失物这件事同学们在生活中很可能就遇到过,不会没有看法的,可能不知道能否索要报酬,也可能怕说错了,还有可能就是心里想着应该索要报酬,嘴上又不敢说出来,等等。然后,我告诉同学们不要有顾虑,这又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只要讲的有道理就行。在我的再三鼓动下,终于有一个同学站起来了,他说:“归还失物应该索要报酬!”,我请他举例说明理由。他就举了例如:捡到同学丢失的自行车,要归还给同学,送到同学家里,去的时候自己可以骑自行车去,回来的时候要花钱坐车,可不得要点报酬当作车费。我赶忙说:“你想的很周到啊,这个法律是允许的!”因为有了同学开头,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个个都讲得很有道理,理由也很充分。经过一番讨论探究,同学们明白了拾金不昧可以不要报酬,也可以要报酬,但要适当,仅限于为了寻找失主,归还丢失物的电话费、交通费、保管费等。
        综上所述,使我们认识到对公民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为了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由于我们《道德与法治》课自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资料:
        1、《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黄落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第1版
        2、《万唯中考试题研究》武泽涛主编    2020陕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