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月18期   作者:刘婧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已转变为
        刘婧
        武川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 内蒙古呼和海特  0117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已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素质教育。情感是学生认知和表达的基础。语文课程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非常重要。然而,应试教育的思想在一些教师中根深蒂固,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创设情境和生活实践三个方面入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引言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除了会学到生字词和文章分析技巧等理性的知识以外,还会因为文章的内容产生自己的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
        1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1以积极情感评价为主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缺乏实际经验,对社会上的事物缺乏分辨能力没,同时他们对一些活动都充满了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喜欢探索这个世界上一切未知的东西,而且他们也非常在意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起带头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一些表现,要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正能量。教师的夸赞和肯定是孩子心中力量的源泉,他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得到老师的认可,这种正面、积极的情感引导,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让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情感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通常,讲台上与讲台下的师生关系是严肃的,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敬畏感,而情感教育中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恰恰改善了这一点,能够打破原有的不平等的师生间关系,让学生面对老师时能够更加轻松,可以提高课堂活跃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更热爱学习。
        1.2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处于低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有限的认知使他们并不能完全地控制自己的情感,这就意味着一些困难或者磨难来临时,他们往往会容易害怕失败,容易退缩,缺乏不断向上的动力。这也就体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学会对自身情感进行控制。语文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了解外面五光十色的世界,陶冶情操的同时提升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单纯,容易听从外界的声音影响自身的行为,情感教育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净化学生的心灵,在保持一颗童心的基础上,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1.3以情感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和思维能力
        在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审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培养审美观念的重要时期就是在小学阶段,这个阶段的人的心智已经有所成熟,但对整体世界还是保持未知的态度,在这个重要阶段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是文字与图案并存的,体现了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文章内容有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思维能力。经过深刻学习之后,能够理解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理解这些情感后,能够融入到自己的内心当中,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也能够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2.1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小学语文教学是围绕语文教材展开的,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是作者内心情感和观点的流露、表达。阅读是小学语文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具体来说,就是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对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饱含情感的阅读和理解中,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并对学生情绪的感染做到情知交融。
        2.2利用情境创设,引导情感领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精品,在表达手法上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作者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造良好的情境就能够实现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文章《长城》时,教师就可以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应用,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视频与图片来感受长城的宏伟壮丽。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关于长城的纪录影片,让学生在感受长城雄伟的同时看到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与爱国情怀。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实现了由教材向情感的升华,实现教学活动的情感教育。
        2.3实施多样化教学,加强师生间的情感
        完整的课堂教学是由学生、教材和教师共同组成的。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学活动的多样化,能够有效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朗读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学生可以达到语文教师预期的朗读效果。基于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情感的催发,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通过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4重视语言运用,增强情感体验
        语言形式与学生情感体验的融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借助语言来传达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语言具有丰富的情感,学生在阅读时能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并从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语言形式实现情感渗透,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文章《月球之谜》时,教师就要借助多变的语言形式实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诵读文章,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古诗文的引入来丰富学生对于月亮的情感体会,同时增强自身文言文知识储备;最后,教师可以由文章的阅读拓展到科学探索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感受说明文用词的精准。通过三个环节递进式的教学能够更好的实现情感渗透,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态度,并用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实现小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过长期的情感渗透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情感教育还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准确的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与情感表达,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吕月青.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119-121.
        [2]李兆艳.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情感读本(2):37.
        [3]林召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对策分析[J].教育科学:全文版,2020(13).
        [4]王世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J].基础教育研究,2020(7).
        [5]张子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实践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0):136+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