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月18期   作者:叶伟雄
[导读]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整个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叶伟雄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二中学        511800
        摘要: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整个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渗透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本文从对教材内涵的挖掘、教师在课堂引领以及课外为学生搭建平台等渗透方式进行阐述。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方式——古诗文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承担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应该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下面就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挖掘教材内涵,领悟传统文化深度
         语文新课标已把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摆上了重要位置。传统文化是历史沉淀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然不是几本教材所能涵盖,中学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古诗文体现。而初中教材中的古诗文多涉及或忧国忧民的情怀,或亲情、爱情、友情、家乡情等人间真情,或治国修身、大公无私、重诺守信等传统美德,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或对社会的反思等方面内容。以初中古诗文为例,所选的篇目中,不难看出每一篇都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辉。
         初中语文古诗文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篇目较多。如《木兰诗》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勇敢、淳朴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师表》处处流淌着诸葛亮的报国之志,体现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深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体现了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这些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对亲情,友情、爱情、家乡情等人间真情的抒怀,在初中的古诗文中,也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关雎》表现了爱情追求的苦与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抒写了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对朋友的劝勉,李白的《闻王晶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遥寄对友人的情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可以说,整个中华的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对人间真情深切呼唤的情感史,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支主旋律。
        在古诗文教材中,体现治国修身、大公无私、重诺守信、淡泊名利、积极进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等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方面的篇目也不少,这些篇目具有强的思想感染力。《论语》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教育方法、学习态度、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勇于实践……它所反映出来的是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许多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杜甫的《望岳》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陆游的《游山西村》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当前,加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用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精神熏陶、影响学生,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他们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在初中的古诗文中,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描绘了农村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恬淡闲适的农家生活,表达了同故人的真挚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王维的《使至塞上》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自然风光;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古诗文中的山水景物就是作者心灵的镜子,引导学生用充满诗意的眼光和饱满的激情去欣赏自然,品味万物,也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途径。


         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反思的教材在古诗文中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另一面。如杜牧的《赤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兴衰、成败得失感慨而发的“怀古之幽情”;韩愈《马说》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抨击。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反思是中华传统文化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重视课堂引领, 拓展传统文化宽度
        1、引领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
        学习《诗经》引领学生了解“风”“雅”“颂”的特点,掌握“赋”“比”“兴”的手法;学《出师表》让学生知道“愚、鄙、敝、卑、窃、臣、仆”等文言词语是对自己的谦称;学习《桃花源记》、《愚公移山》就引领学生掌握“始龀、垂髫、总角束发、豆蔻、弱冠”等年龄称谓常识;此外,“陟、拜、拔、迁、谪”等职官变动常识,“四时、朔、望、晦”等历法常识,“阴、阳、江、河、河南、河北”等地理山川常识,“孝廉、及第”等科举制度常识,“春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乞巧、中秋、重阳、牺牲、再拜”等风俗礼仪常识,如此种种文化常识,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去掌握。
        2、引领学生走进作者、作品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大都是文情并茂,词丰意美的作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而每一篇古诗文,无一不是作者真实内心的反映。因此,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知识,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常常走进作者,了解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会让学生也容易喜欢上古诗词,学生也常常会被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动。        
3、通过创设情境来渗透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搭建课外平台,提升传统文化高度
         如果我们只靠课堂时间来渗透传统文化,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教学延伸到生活中来,从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高的认识。如举办《论语》、《弟子规》等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讲座,拓宽学生传统文化视野;以通过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古诗词朗诵大赛”、“古诗文读后感征文比赛”、“我与传统文化有个约会”等活动,进而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传统文化精神境界。
         诚然,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多种多样,不管怎样,在中学阶段,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因此一个具备厚重文化内蕴的语文老师,他思想深邃,学富五车,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他一定会使语文教育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总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勇于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效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承,进而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实践和落实。

参考文献:
1.罗永来  《如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数字化用户》, 2013(26)
2.李泽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新一代月刊》 , 2015 (3)
3.冯艳姝  《语文教学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课外语文(下)》,2016年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