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月18期   作者:岳茂富
[导读] 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必须改变教学方式,

        岳茂富
        山东省泰安市 宁阳县第二实验中学  271400
        摘要: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还原数学发生发现的过程,借助情境创设、变式训练、适当点拨、规律提取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训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强化思维训练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一条原则,只有通过问题,才能引起认识需要,继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教学中,注意找准知识生长点、衔接点,设置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例如,教学中可用存疑立疑法引入。从问题开始,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先安排学生自学或预习,教师提出一些富于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即“存疑”。例如,在学生自学二次根式概念时,要求学生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事二次根式?(2)在中为什么限制≥0?(3)为什么说(≥0)总是一个非负数?(4)与一定相等吗?这样,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就会产生疑问,形成认识需要。
        情境设计的方法很多,还可以用“揭露矛盾法”、“联系旧知法”、“利用实验法”、“说故事法”、“事例法”等创设思维情境。
        二、启发点拨,引导思维
        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思维问题,即学生如何学会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思维的程序和方法,通过适时适度的启发点拨,使学生学会思考方法,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例如,对于思考难于插手的题目,找准该问题的知识生长点,摸清新知识的新环节,挖掘支解出常见的基本图形或问题,而这些基本图形或问题就是解决主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如题目:已知如图(1)∠A=∠D,AB=DE,AF=CD,BC=EF。求证:BC∥EF。

     此题图形复杂,又需要添加辅助线,故在做本题前,先让学生做下题:如图(2),AB=DC,AD=BC。求证:∠A=∠C。
        而此题就是教材上的例题,同时又是解决主问题的关键的基本图形。这样,学生就会在整体与局部,综合与基本的对立统一中学会思考。
        三、变式训练,拓展思维
        进行变式训练,可以使学生能从一类思维情境迁移到另一类或几类思维情境中,对典型例习题教学时,引导学生考虑一题多解,让问题由点构成线;引导学生一题多变,学会“类化”,让问题由线构成面;引导学生一题多用,“借题发挥”,让问题由面构成体。
        1、变题目条件。在问题的结论确定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的角度没用不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指出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哪种特殊的四边形?并加以证明。可将题目中的条件“四边形”依次变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
        2、变题目结论。学生接触到的大部分题目都是给出条件、结论,让学生由因导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了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在教学时应在题目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测还能得到什么结论?并让学生去积极的验证。
        例如,如图:⊙和⊙外切于点A,BC是两圆的公切线,B、C是切点,求证:AB⊥AC。
         在讲完此题后,可让学生探索讨论此题在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还能得到什么结论?还可以得到:(1)∠BA=∠BCA,(2)以BC为直径的圆必与相切于点A,(3)。

        3、条件结论同时改变。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改变题目条件、结论,使题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每道题都能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鲜,这样便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多角度的应用知识,思路变得更灵活。
        4、一题多解(证)。数学中的很多题目都有多种解法或证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满足于一种方法,启发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多角度、多线条的思考问题,寻求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例如,如图:已知AB∥CD,求证:∠B+∠BED+∠D=360°。

        出示此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依据学生水平稍作适当提示,学生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方法。
        (1)利用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证明,如图(1):
    (2)利用周角是360°的性质进行证明,如图(2):

        (3)利用平角等于180°的性质,如图(3):
        (4)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360°的性质,如图(4):

        四、抽取规律,深化思维
        在学生的变式训练中,学生的思维会逐渐加深,这时,应不失时机的抽取问题的实质或规律性的东西。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问题的解决更深入,领略到思维内在的充实感。
        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添画了辅助线,并作了添加辅助线的变式训练:

        在让学生依照上面集中变式训练,完成定理的证明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每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完成证明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讨论成熟之际,及时的提取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
        思路1:移动内角,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如(1)、(2)、(3)。
        思路2:移动内角,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平行线下的一对平旁内角,如(4)、(5)。
        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中领悟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并能利用这两种思路设计出其他证明方法。冲出了单一角度思维的框框,将头脑中有关的分散、零碎的知识串成系统的相互关联的知识,轻松地消化问题的实质。这既是思维得以深化的过程,也是揭示规律、掌握规律的过程。
        五、巧用导图,优化思维
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不重视板书,事无巨细,在黑板上写的密密麻麻,仅是一个个知识点的罗列。实践证明,数学思维导图是优化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如果能设计一个巧妙的思维导图,将能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层次分明、关系清晰、完整系统的思维过程。
        例如,在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一节中,经过思维的激发、引导、拓展、深化后,在黑板上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

        导图按照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呈现,在还没有完成整个导图时,学生可能还体会不到其功效,一旦导图最后完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数学思维的贯通则会以线条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给学生一思维的和谐与奇异之美的感觉。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不管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都必须牢牢地把握让学生融入思维训练的过程,感受数学思维的奥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