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火灾处置专业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贾志勇
[导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哈尔滨市地下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总结了地下建筑灭火救援难点,以及黑龙江省消防救援队伍地下建筑火灾处置专业队(以下简称专业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哈尔滨市消防救援支队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本文介绍了哈尔滨市地下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总结了地下建筑灭火救援难点,以及黑龙江省消防救援队伍地下建筑火灾处置专业队(以下简称专业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实战角度出发,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探索如何进一步加强专业队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灭火救援的需要。
        关键词:地下建筑;灭火救援;专业队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21世纪结构工程的发展趋势,面对当前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发展趋势带来的灭火救援新课题,必须着力完善优化地下建筑火灾处置专业队伍编成,强化装备配置,健全训练体系,固化作战模式,提升建设水平,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真正发挥尖刀作用。
        一、地下建筑火灾处置专业队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哈尔滨市地下经营场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62家,总建筑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地下轨道交通线路2条,总长23.07公里。此外还有各类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1919家。随着地下建筑数量激增,地下建筑内部结构互联交错,人流物流量大、火灾荷载大,消防安全风险高、灭火救援难度大,地下建筑灾情处置已成为疑难课题,因此加强专业队建设,是消防救援队伍积极应对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下建筑灾害事故的一种体现和必然。
        二、地下建筑火灾灭火难题
        (一)内部进攻困难。地下建筑内部结构由于建设年代不同、建设标准不同,往往内部十分复杂。部分建筑为了满足建筑场所各种功能上的需要和美观效果,建设施工过程中通过多次分隔,将大空间分隔成数个小空间,改变原有建筑结构,破坏原有消防设施,降低耐火等级,大量使用可燃材料装饰,一旦发生火灾蔓延迅速,如初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形成高温、浓烟、有毒环境,给内攻造成极大困难。
        (二)排烟散热困难。地下建筑发生火灾,由于建筑绝大多数无窗,且与外部相连的通道少、面积小,火势通常处于相对封闭空间内发展,烟气与热量骤集不易排出,空间温度提升较快,可能导致出现轰燃现象,此时起火房间的温度会很快由室温上升到800℃-900℃,烟气温度可达600℃-700℃,火源温度可达1000℃以上,热危害严重。
        (三)人员疏散困难。地下建筑因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发生火灾时蔓延迅速,形成高温、浓烟、有毒、缺氧环境,致使人员疏散困难。当被困人员吸入一氧化碳和有毒气体,又严重缺氧时,极易造成疏散人员中途昏倒,失去逃生自救能力,导致中毒死亡。即便通道内有疏散指示标志,但当烟气达到一定浓度时,视距往往低于3m,甚至不足1m,加之人员在火灾状态下的惊恐心理,使逃离火场的难度加大。
        (四)通信联络困难。地下建筑一般墙体较厚且无窗,消防救援队伍现有4G单兵与350M电台等通讯器材都属于超短波设备,超短波绕射能力较差并且穿透能力不足,同时地下建筑钢筋用量大,电磁信号屏蔽严重,一般地下建筑内虽设有公网信号增强器,但发生火灾时电力系统中断,信号增强器失效,一旦地下建筑发生火灾通信联络较为困难。
        三、地下建筑火灾处置专业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建设理念亟待转变。笔者走访调研了部分支队专业队建设情况,了解到当前专业队的建设重点,基本集中在先进车辆购置、高精尖器材装备配备和各类高效灭火剂储备。消防救援队伍经过近10年车辆装备更新,装备配备已基本达到处置城市火灾的最低标准,但如果仍以数量、质量、品牌来判定队伍专业程度,显然是不科学的。人员素质是否过硬、专业,才是评定一支队伍是否达到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扭转以物制胜的思维观念已迫在眉睫。
        (二)训练理念亟待调整。当前,绝大部分专业队的训练内容缺乏针对性。消防救援站每年除必要的日常管理、会议学习、应急救援和安保勤务之外,所剩训练时间和精力相当有限。

而专业队要依托辖区地下建筑较多的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组建,指战员面临的各类任务更加繁重,致使各组成单位对于专业训练执行程度不一,对训练内容缺乏深入研究、持续研训的动力。
        (三)硬件配置亟待优化。一是队站选址缺少规划。一些支队依托特勤队伍或战斗经验相对丰富的队伍作为专业队组成单位,虽然较其他中队有优势,但大多辖区内地下建筑较少或无此类建筑,一旦其他区域发生地下灾害事故无法第一时间到场处置。二是车辆装备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以哈尔滨支队为例,专业队虽配备了豪士科城市主战、负压排烟、火场照明、涡喷等类型特种消防车以及机器人等专业装备器材,但随着城市地下建筑结构愈发复杂,处置地下建筑灾害事故难度日益增大的新形势,现有车辆器材装备已满足不了灭火救援实战需求。
        (四)系统软件亟待升级。一是骨干培养引进机制不健全。以哈尔滨支队为例,随着队伍转隶,部分业务骨干退出消防队伍,新生骨干能力不足,青黄不接现象凸显。二是现有执勤力量满足不了需要。地下专业队除执行地下建筑灭火救援任务外,还兼顾本辖区各类灾害事故处置任务,不定期参加随机拉动、大型灭火救援演练,工作总量非常大,使其开展专业训练和专项课题攻关的时间、人员、精力难以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术业专攻”。
        四、加强地下建筑火灾处置专业队建设的措施
        (一)健全相应机制,不断培养输送专业骨干人才。一是完善建设体系。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的原则,稳步提升专业队伍的专业能力。二是强化培训学习。应采取定期集中培训结合平时视频授课的形式,对专业队指战员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应用技术、战术措施应用等内容的普训,打牢指战员处置地下建筑灾害事故的基础。
        (二)结合辖区实际,全面掌握地下单位基本情况。专业队必须贯彻“练为战”指导思想,瞄准实战需求,针对队站辖区内甚至所属地市内的地下建筑定期开展往复式的踏查熟悉,形成重复记忆加深印象,真正做到“数据清、情况明”。在此同时,要结合辖区地下建筑工程情况确定难题逐一破解。聘请队伍内部和外部专家组成员,针对地下灾害事故处置中的人员疏散、破拆排烟、纵深推进、通讯指挥、内攻近战等难题,逐个攻关研究,形成成果。
        (三)实训实练实战,提高地下灾害事故处置能力。要结合实战需求,开展实战演练和模拟训练,合理编排一些贴近实战情境,实战应用性强的操法战法,做到训战一致。要依托培训基地开展专业队伍常态化轮训,利用其设置的烟热训练设施、仿真控制考核系统,最大限度模拟还原地下建筑灾害现场,开展高温浓烟低氧环境下应用体能以及火情侦察救人、进攻通道开辟、恶劣环境长距行进、初战控火、破拆排烟、强攻近战等专业技能训练以及真烟真火实景模拟训练,弥补专业队处置地下建筑火灾事故经验较少的不足。
        (四)坚持软硬齐抓,不断促进专业队伍提档升级。一是科学规划消防队站。根据城市地下建筑布局,在现有队站建设基础上,将辖区地下建筑较多的队站组合成为战斗集群,互为编组,当发生灾害时,结合日常战术战法训练,发挥编成作战能力。二是合理调整装备结构。要增配一批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装备器材,不断优化专业队车辆装备结构,全面提升专业队器材装备配备水平。三是充实力量优化编成。要结合任务需求,在支队范围内挑选业务素质好、纪律作风过硬的指战员充实到专业队中。要打破固有传统,在专业队设置侦察、搜救、灭火、掩护、供水、排烟、破拆、干预、警戒等任务组。
        参考文献:
        [1]陈旸,哈尔滨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探析,2011年第7期.
        [2]李金文,中国消防手册[M]第十卷/火灾扑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版.
        [3]魏东,消防部队利用固定消防设施开展灭火救援的实用技术分析。武警学院院报,2010年.
        作者简介:
        贾志勇,(1980—),男,黑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哈尔滨市支队灭火救援指挥部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灭火救援理论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