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体育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研究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张倩
[导读] 摘要:融媒体时代,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和媒介飞速发展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摘要:融媒体时代,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和媒介飞速发展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本文聚焦体育专业类大学生这一群体媒介素养现状,在此基础上呼吁社会、学校、家长形成三方互动机制,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并提出针对体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举措。以期对高校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基础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体育大学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以信息技术和互联技术为驱动发展的媒介融合已成为如今媒介发展态势,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等新新媒介快速发展,新旧媒介融合的融媒体时代已然到来。融媒体时代为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成长与教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体育专业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大学生,日常教学与训练并举,术科和学科共存,与普通大学生有显著差别。因此,对体育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研究与教育思考则是对融媒体时代人才培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做出的积极回应。
        一、融媒体与媒介素养
        融媒体以“集约化”方式将新旧媒体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融合在一起的经营模式,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集约产出内容,“全”媒体向“融”转变,已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发展。“2015年,云南省融媒体建设拉开帷幕,以云南报业集团、云南广电集团、新华社云南分社为标榜建设融媒体中心,再由这三家单位分区域、分地县建设县级融媒体。 ”到2019年,云南省已完成129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
        融媒体时代,“传者”“受者”界限日渐模糊,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基于新旧媒体集约化发展的融媒体已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推动者。在融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是大众在媒介使用或接触中所展现出的能力,即能够准确理解信息的含义及其真实性,判断媒介传播意图,掌握媒介生产信息的一般过程,主动参与创建媒介信息。
        二、体育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一)学生已成网络接触和使用率最高群体
        2019年6月,CNNIC 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数量8.54亿,手机网民数量8.47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至61.2%,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从网民年龄结构上看,10-2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41.5%,从网民职业结构上看,学生最多,占比为26.0%。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体育大学生对媒介工具都较为熟悉,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是体育大学生群体活跃的虚拟世界。疫情期间,体育院校纷纷开设网课,互联网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互联网成为融媒体时代学生学习、获取信息、表达的重要渠道,并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流、发声,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媒介多样化发展,体育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呈上升趋势。当前,体育大学生都会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移动媒介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等,每天必刷抖音、快手、微信朋友圈、打王者荣耀、吃鸡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每次一刷抖音、快手就是好几个小时,更有甚者表示“根本停不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大学生会严重依赖网络或手机媒介,沉迷于游戏世界,缺乏对媒介信息的理性认识,引发媒介综合症等不良后果。
        (二)媒介认知和利用存在偏差
        体育大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教学和训练并存的学业特点决定他们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在体育训练上,文化课和通识课的时间势必减少,导致文化水平总体不高,因此对媒介认知和利用存在误区。
        对媒介的认知和利用主要是体现在对媒介信息的辩证思考与获取信息的能力上。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多数体育大学生对于新闻信息真实性有自己的判断,却对识别的依据不甚了解。搜索信息、获取学术资源的能力较弱,参与创作媒介信息的意愿较低。对体育类专业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深度访谈,其表示体育大学生因训练任务较重,课余时间利用手机、网络等媒介娱乐目的为主,如刷抖音、打王者荣耀、吃鸡等,少部分学生会在训练之余利用学术媒介。
        (三)欠缺深度解读与批判媒介的能力
        人人均可发声的融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体育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在微博、抖音等平台表达自我,对社会新闻发表自己的见解。体育大学生初涉社会,对社会新闻了解不够全面,经验不足,对媒介提供的新闻信息鲜有深入的批判性的见解。移动媒介的快速革新虽为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便捷性和服务性,却使体育大学生被动接受海量信息,深处海洋信息般的世界中削弱了独立思考和辩证思考的能力。虽有少部分体育大学生能够带着辩证的眼光置身网络世界,但深度解读和批判能力尚不具备。
        (四)未开设系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当前,体育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不是通过教育得到,而是自身在长年累月接触媒介过程中逐步形成。体育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相比,在知识结构、文化水平上存在差异。在我国,仅有少部分综合性大学开设媒介素养通识课程,如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专门针对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甚少,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被忽略。

学生自身形成的媒介使用习惯能够让其获取必要的信息,但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导致体育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真实性不能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对学术资源和相关媒介的使用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不能有效利用媒介信息资源。
        三、体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优化路径
        (一)凸显媒介素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1、结合专业实际,开创体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早在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已开启媒介素养研究的步伐,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取得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基于既有的丰富的研究成果,我国在开展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借鉴和学习。受社会发展和文化体制影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媒介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考虑我国体育类专业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适应大学生发展需求,建立系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2、提高体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正式课程体系
        科学有效地提高体育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之一就是开设系统、正规的媒介素养课程,把媒介素养课程引入课堂,让学生系统学习媒介接触和使用方法,形成正确、全面的媒介认知观,合理利用媒介获取信息,培养深度解读与批判媒介的能力。
        (二)全社会共同关注媒介素养教育,拓宽实践路径
        媒介素养教育想要取得成功,不能仅限于课堂和校园,更要走入家庭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倡议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健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媒介价值观。因此,要不断转变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和实施多样化的实践路径,优化社会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基础,让体育大学生参与到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和学习中。同时,让家长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形成良性循环,以榜样的力量指引体育大学生通过不同载体的媒介深入理解世界,了解社会运转规律,为其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学校、家长互动机制形成后,多样化探寻实施发展路径,使更多的体育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学习和研究。
        (三)体育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我教育水平
        1、培养媒介批判的能力,提高体育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受专业的影响,体育大学生有着活跃的思想,良好的身体素质,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与人沟通,在接受和传播媒介信息方面不仅限于体育专业知识,有着广泛的接触。在接触和利用媒体满足自身学习和生活需要的同时,更容易受到媒体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体育院校学生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培养自己的媒介批判能力,加强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同时,媒体批判能力能使体育大学生在复杂的媒介信息面前保持自身的立场和独立的意识,顺利辨别有效信息或无效信息,提高日常学习过程中效率,增强媒介信息的利用率。
        2、加强对媒介信息真实性的把控
        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获取媒体信息的过程中,不能强加太多的个人好恶和主观情绪,要用专业素养和理性的态度看待体育明星、竞技水平、赛事运作等问题。取精华去糟粕,能有理有据的对信息的真实性来源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全面、独立、理性地对广泛来源的媒介信息进行梳理、判断和互动,对负面信息保持免疫力,免受影响。这不仅可以促进体育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媒介环境秩序,促进社会的有序循环发展。
        3、熟悉媒介运转规律,提高警惕性
        融媒体时代新旧媒体有其自身传播规律,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体育大学生不仅要逐步增强媒介素养,还应了解、熟悉和尊重媒介运转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自身使用、接触、认知和利用媒介的良好习惯,学会以全面、理性的眼光看待媒介信息,学会用批判的态度看待社会,成为和谐有序媒介社会环境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不信谣不传谣,为社会秩序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语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为我国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大学生群体更是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未来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综合型人才,除专业体育技能外,还需具备综合能力全面的能力。影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能否在融媒体时代充分利用新老媒介平台,深化媒体素养,提高认知和驾驭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建伟.体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4):92-94.
        [2]任丽琼.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与提升路径探究[J].视听.2019(5):251-252.
        作者简介:张倩(1991- ,助教,云南人,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媒介文化)。
        项目名称及编号: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融媒体时代云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2020J1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