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蕾
重庆市南川区第一中学校408426
摘要:德育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使其通过认知、体验以及践行的过程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基于心理学的理论,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手段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从宏观上来看,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可以起到良好的互补作用,推动二者融合发展对于构建中学生健全人格以及正确思想观念意义重大。鉴于此,本文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渗透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角色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
引言
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进入到融洽的交流氛围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学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个性,所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其表达,组织其参加各种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一、中学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述
(一)德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分析
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两项重要内容,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健全的人格都是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东西。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社会的人才需求相较过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论是出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都需要我国教育事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个体发展而言,单纯地拥有好成绩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只有强化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成为综合素质优异的全面型人才。
(二)中学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基础
第一,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存在一定的重叠性。中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和道德素质的学生,使其拥有爱国爱党、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等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则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具备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由此可见,心理素质、人格培养是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关注的领域。教育目标上的相互涵盖使得二者具备融合发展的条件。第二,中学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层面不同。中学德育工作是从宏观层面入手,对学生的行为准则进行约束、对其思想观念发展进行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偏重于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以及心理潜能开发,这是从微观层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建议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高中时期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刻,受到高考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干扰,学生的情绪异常敏感。家长是孩子心理教育的第一道防线,尽管希望孩子成才,希望高考能取得好成绩,但不能把孩子逼太紧,否则孩子心理的“弦”一旦崩开,后果更加严重。家长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和教师一道展开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高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较长,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也在校园中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相处,其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误会,出现不顺心的事情。对此,教师和家长需共同努力,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相互沟通,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帮助学生顺利的度过高中阶段。学生压力过大,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要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分析,不能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以班级为主题的校园教育其核心角色就是教师,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行为素质和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情绪传递方式。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况和个人隐私,而不是单纯的帮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更高的分数,心理健康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自我的学习和自我的突破,因此在高中时期的教师角色所储备的能量和自身的行为规范,能够为学生后期发展带来更多的影响。例如,自身班级内的学习质量下降时,教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还要考虑自身的因素。教师道德素养和个人素质所体现不仅仅是在教学方面,同时还要在心理传递和心理引导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和自我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到的实际情况,避免师生沟通不畅,导致学生的思想自我矛盾和自我抵抗过多的去干扰自身学习,教师用日常对自我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管理,同时提升自身心理教育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和归属感以及认同感。
(三)搭建“心灵沟通平台”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互不理解,产生矛盾,形成代沟。为解决这些问题,填平代沟,可以结合实际搭建心灵沟通平台,请家长到学校和学生、教师一起交流,敞开心扉,各自谈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互相交流,换位思考,达到彼此理解、取长补短、形成共识的目的,进而填平代沟,使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一对一辅导等活动,请心理学专家进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做到教育中有专任教师、固定课时和有适用教材,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放到规范的教学日常上来,这样会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启迪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授课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切实选择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例如,可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升学的压力、丧失信心等实际问题不定期开设化解压力专题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有效的方法化解压力,如用宣泄和倾诉的方式来调整听课状态,树立自信心等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变压力为动力,使学生得到放松。
(五)开展多元互动,提升融合效果
为了可以进一步增强初中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家长、社区等多方主体,多管齐下,共同提升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初中教师而言,需要从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入手,多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将其贯穿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来,确保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要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点。对于家长而言,要注意配合初中教师的教学需求,强化同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可以就孩子的校内外心理状况进行实时沟通和了解,同时还要注意定期参与教育讲座或家长会等,丰富教育理论知识。此外,社区或社会上的其他具有教育意义的机构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工作职责,加大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宣传力度,向学生贯穿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借此来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结束语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甚至学习效率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班主任要有效开展德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金奋.心理沟通与初中班主任工作德育教育的关系及落实策略[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49-251.
[2]张锋年,王玉萍.心理健康教育对班级德育工作的促进[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66.
[3]曾惠娜.中学班主任心育素养的提升[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4):72-75.
[4]孔维权.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实践方略[J].才智,2019(07):66.
[5]丁卫东.优化班级管理主导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C].2019:131.
姓名:吴蕾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省市):重庆市南川区
职务职称: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学历:本科
单位:重庆市南川区第一中学校
研究方向:中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