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志容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桂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526070
摘要: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期望、行为乃至态度的心理基础,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举措。我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为了让学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脚步,就必须要尽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当中,为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小学教学的特点。本文将着重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找出当下德育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为未来的教学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德育;教育
引言: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小学阶段的价值观教育不可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积极的影响,不但是小学教育的职责所在,也是国家发展的硬性需求。培育小学生对政治生活的热情和政治倾向,可以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小学德育具有同一性
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也是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工作[1]。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将知识完整传授给学生,也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这些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教育方向,在“为谁培养”问题上具有同一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小学德育的目标相统一
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为了满足这个目标,其首先需要满足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和学习,以此塑造接近完美的品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到自身的学习生活当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
通常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在学校培养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并不局限于学校的德育课程,还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进其余学科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小学德育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来进行,也就是所谓的德育课,我国的相关教育家一直致力于德育教育内容的深化和丰富,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一)主体接受能力受限,认知水平较低
小学是一个人的启蒙阶段,也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最初阶段,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对于社会主义没有良好的认知能力[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认知情况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能力,以传统的灌输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完全无法真正意义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与未来发展当中。让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过于形式化,失去其本身的意义以及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二)价值观践行度低
培养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就是践行。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单方面的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将知识点和理论统统教给学生,完全没有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甚至部分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过于形式化,完全无法达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变成无意义的教育过程。
(三)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是决定一个人未来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因此父母的品行将最终决定孩子的道德水平。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父母、教师为榜样,建立自身良好品行。
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较低,部分教师没有师德,无法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有效培养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方式
(一)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例如在进行“我爱我们班”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制定班级维护制度,教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选择有利于班级发展的维护制度加以实施。同时教师也应该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树立平等、公正的思想。
(二)转变教学方式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不断的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渗透到接收到的知识当中[3]。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先进教学设备,摒弃“教鞭”教学,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课堂氛围。
例如在进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与法治相关的视频,在学生认识到国家法律的同时,加深他们对遵纪守法的认知,让学生将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实践到日常生活中去,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品行趋向积极发展。
(三)提升教师品质
过去几年,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师德,无法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为了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就必须让教师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4]。教师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主导力量,也是影响学生品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品行可以为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提供保障。
例如教师在进行“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春游活动,并且以身作则清理活动现场的垃圾,让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此加强学生的责任心与家国情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自身的人格修养。
结束语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当中,同时也要注重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小学既是一个人的启蒙阶段,也是人格培养的初始阶段,加强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不但可以保障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还可以为社会贡献综合型人才,为我国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天蔚.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朱俊博.小学德育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7.
[3]张梓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研究[D].中北大学,2018.
[4]苗睿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整合与建构研究[D].扬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