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妮
陕西省渭南市实验小学
摘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最新要求,数学应当是传播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引言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关键学科,其对于促进学生后续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性较强,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进行论述,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借鉴。
一、培养学生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能力的分水岭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同的学生会展现出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有的学生反而在不断下降。经调查发现,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很简单,那便是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习教师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方法。然而,那些学习成绩在不断降低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只是某个知识点的结论,并没有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及方法。因此,他们的学习成绩在不断下降。只有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才能让学生们在以后遇到问题时可以举一反三,也才能学以致用。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与数学能力结合起来,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感到那么困难,而是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另一方面,数学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独立思考、自我判断,并利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对一些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培养学生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充分揭示了怀疑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问题实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几个图形吗?你们知道它们有什么特点吗?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就被教师带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小学数学知识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进行教学,学生会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学生会更好地体会数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我们在进行“四则运算”这节内容的教授时,单纯告知学生四则运算的法则,如含有乘法、除法和加减法的四则运算优先计算乘法和除法,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优先计算括号内的运算,0不能作为除数参与运算等,学生在进行四则运算时,缺乏有效的数学思维支撑,面对一些复杂的题目时就难以应对。在进行此知识点教授时,借助学生的生活实践会提升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并有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四名同学到学校的图书馆借书,其中三名同学分别借了两本与语文有关的书籍,两名同学分别借了三本与英语有关的书籍,四名同学分别借了四本与数学有关的书籍,请计算四名学生总共借了多少本书。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并且需要学生应用四则运算进行解决,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会更好地体会四则运算中乘除法、加减法之间的结合运算,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相关性,从而对此知识的理解程度更加深刻,其逻辑思维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对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提炼其与学生生活实践中的联系,在讲授数学知识时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将知识点进行具体化和逻辑化,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
数形结合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采用数形结合方法,根据本节课堂的教学核心点,搜索相关的知识,为学生做好知识拓展工作,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相应的数学图形,调用多种感官开展学习,加强各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要善于归纳总结,将数形结合模式应用到课堂之中,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着重探究不同图形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对知识的本质进行探索和研究,加强记忆能力。为了更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形象化和直观性较强的图形作为例题,并且将图形转变为各种数量关系,从而加强理论的指导性作用,比如,在讲解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如果我们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屏幕上为学生呈现长方形的4条边,对边的长度相等,每个长方形有两组对边,因此长方形周长公式l=2×(a+b)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这种教学方法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
(四)营造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尚小,身心发育仍然处于一个初级的水平,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改善,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象化,将抽象的知识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对数学教材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和分析,并且搜集相应的课外资料,添加具有趣味性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适合的学习环境。要加强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帮助学生开展高效的思考和学习,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分析,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关注和指导,而不是直接给其讲解答案,从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精心设计练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课上,教师给出的练习不应一直处于基础水平,还应该给予学生一些难的、带有综合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难点问题的时候不仅能扩散自己的思维,也提升自己严谨和全面思考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发散性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塑造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学生长期不断坚持采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学习,能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方式。教师也应适当地进行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拓宽解。
参考文献
[1]钮春夏.指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探微[J].华夏教师,2018(36):59-60.
[2]蒋其彪.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8(36):24-26.
[3]刘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8(24):28+30.
[4]蒋旭楠.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37.
[5]王进.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养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