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的研究 赵红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赵红
[导读]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复杂,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在这特殊时期,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一步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热爱集体、团结拼搏、善良上进、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身份证号:33068219851111xxxx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复杂,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在这特殊时期,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一步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热爱集体、团结拼搏、善良上进、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主要研究提升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路径,从内容整合、手段创新和德法兼治三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公民道德;大学生;路径
        2019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创造形成了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全面提升。高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大学是人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大学生的教育中至关重要,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新风正气的树立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大学生公民道德如何建设才能取得实效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从内容整合、手段创新、德法兼治三个方面来探索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
        一、整合和丰富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
        根据《纲要》要求,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观念上树立正确的方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建设。第一,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将国家、民族的梦想与个人的理想结合起来,崇尚高雅、进步、正气、大局的道德观,摒弃低俗、落后、邪风、狭隘的不正确认知。高校的思政教育、专业建设与校园活动要把正确的道德观融入平时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中,促进学生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认知。第二,大学生要传达正确的道德情感。高校要营造和谐互促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网络上传达正确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接近真善美的人事物,拒绝与歪风邪气同流合污,同时引导道德情感在网络上的正确流露与传播。第三,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高校要通过橱窗、网络、会议、讲座、沙龙、活动等形式的宣传和实践培育大学生树立先进的道德意识,弘扬先进典型事迹,提倡团结、拼搏、服务、创新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将公德内化于心。第四,大学生要展现正确的道德行为。校园环境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存在,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现在行里。要把遵守公民道德的榜样案例搬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来,达到更好的学习和模仿效果,真正做到将道德融入血肉,外化于行,提升公民素养,改善社会风气。


        二、改善和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手段
        公民道德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德”等内容更有效地融入青年学生的思想与言行中,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他们身处信息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接触的信息庞杂,但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接受能力又很强,对于信息所承载的媒介或载体的好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影响的程度,所以高校需要设置学生喜爱和易接受的方式来宣扬公民道德。首先,抓课堂和寝室两大主阵地,将公民道德建设有效融入学习与生活中。教师要将公民道德的内容贯彻于教学过程,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都可以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将真善美的宗旨贯穿教学内容,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下,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以寝室为代表的生活园区是大学生花费较多时间也是较为放松的区域,要打造成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养成文明修身的生活习惯。其次,抓互联网和校园活动两大文化阵地,将公民道德建设融入青年文化中。高校学生群体是互联网高频使用的群体,要整肃互联网环境,打造积极向上、高雅励志的网络环境,要研究新媒体的传播和使用特点,将图文并茂、视听兼容、更新迅速的新媒体手段打造成传播公民道德的主渠道。要利用校园活动载体,提倡阳光、奋进、友善、创新的道德品质,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弘扬标杆的示范作用,像个积极的火车头带领青年学生驶入正常轨道,驶向美好方向。
        三、公民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紧密结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一重大命题,将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到了重要地位,它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与公民道德建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体现着我国国家治理优势。[2]在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和《民法典》颁布的新时代,高校要大力宣传抗疫先进事迹、优秀志愿服务事迹,这是公民道德在特殊时期的最好呈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关键时期彰显的优越性,是最生动的教科书,疫情期间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是公民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体现。同时,高校要大力宣传《民法典》,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进一步巩固道德素养,通过法治图书漂流、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电影、学术沙龙、模拟审判、学科竞赛、公益普法等理论类和实践类活动,培养大学生知法守法、崇尚正义、追求美好的个性品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民主、平等、法治、友善的价值追求。在高校,公民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美好品质的锤炼。坚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是公民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需共同遵循的准则,树立法律与道德的“合力观”,要转变还不同程度存在的法律与道德无涉的观念。 [3]在高校,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目前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民法典》普法等有机结合,筑牢法律底线,提升道德责任感,打造一批批德法兼修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
        [2]李志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法治视角——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说起[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6(03):14-16
        [3]韩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法治保障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20,5:105-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