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思路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谈福兰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城乡居民享受着不同质量的公共服务。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思路,以便能够有效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美丽乡村规划;问题;策略
        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1.1用地分类问题
        1.1.1用地分类标准不统一
        乡村规划则是对城镇边界之外的土地进行详细规划,乡村规划所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乡村规划一体化问题;(2)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当前,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用地分类标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农用地被简单地定义为“非建设用地”,这不仅无法满足国土空间体系要求,同时也不利于乡村建设发展;村级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应以经济及其社会属性为重点;用地标准不统一,则会直接影响我国乡村规划“多规合一”的实施。
        1.1.2乡村新兴产业用地分类尚不明确
        自从乡村提出振兴发展战略部署之后,在我国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农村居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新兴产业即集旅游业、农家乐及酒店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新兴产业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用地分类的划分难度,正因为新兴产业的兴起尚未明确划分用地分类,所以根本无法保证新兴产业的用地需求,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更新、完善新兴产业用地的分类。
        1.1.3历史文化及风貌保护用地缺乏
        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要求必须保护好我国现存文化遗址及具有地方风貌特色的村庄。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尽管《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已明确规定了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物的保护范围,但是相关部门却不重视留存下来的老磨坊、百年古树下的古井以及种植已久的梯田等历史文化及特色风貌的保护,这些问题均会影响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1.2公众参与度低
        只有各级政府及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才能有效保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的规划效果。从目前现状来看,尽管现阶段的乡村规划建设都是以村民的需求为中心,但是,在编制乡村规划方案的过程中,村民基本上都不会参与其中,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乡村规划编制的目的、作用以及内容,这一问题的存在将会影响乡村规划工作开展。
        1.3乡村规划缺乏科学性
        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依有诸多问题会影响美丽乡村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乡村规划缺乏科学性。美丽乡村规划,应紧密围绕村民需求、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性以及人文特点等进行美丽乡村规划,以确保美丽乡村规划真正服务于社会公众,确保美丽乡村规划的科学性。但是,在实际的规划当中,乡村规划依然不够科学、合理,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前期,相关规划人员没有充分、详细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规划过程中,仅仅只是围绕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规划,而忽略了美丽乡村规划的个性化要求,这是导致美丽乡村规划与实际不符、农村经济以及村民生活水平无法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一些规划人员在进行乡村规划时,仅仅是在过去所使用的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变动,而不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乡村规划,这样的规划方案根本无法保证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由于部分规划人员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及近期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这样的规划方案根本无法保证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策略
        2.1统一用地分类标准
        2.1.1建设用地分类标准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及城乡统筹发展原则,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属性方面,建立健全用地分类标准。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首先需将乡村土地划分为建设用地、农用地以及生态用地,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划分各类用地,明确各类用地的定义,同时,美丽乡村规划也应参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进行。
        2.1.2明确定义乡村新兴产业用地分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新兴产业的类型也越来越多,为方便对各类新兴产业用地进行管理,则需明确定义乡村新兴产业的用地分类。可将农村合作社、文化场所、老年活动中心、旅客服务中心等定义为乡村公共服务与管理用地;可将生产工艺品、加工农副产品的地方定义为乡村工业用地。通过这种方式明确定义各类不同类型的土地,以方便相关部门对各类用地进行管控。
        2.1.3增加乡村历史文化及风貌保护用地
        增加乡村历史文化及风貌保护用地,不但可以充分展现乡村发展的历史和风貌,同时也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所以,我国不但要适当扩大乡村历史文化及风貌保护用地,同时还需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对此类用地进行管理。
        2.2引导公众参与乡村规划建设
        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紧紧围绕村民的需求进行乡村规划,并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乡村规划建设,以保证美丽乡村规划效果。所以,在编制乡村规划的过程中,相关规划人员应积极与村民沟通协调,并根据各村庄的实际情况,编制适合于该村的乡村规划。对于有编制条件的村庄而言,则可选择“自上而下”的协调模式,“自上”即驻村规划人员必须详细了解乡村居民及生产的实际情况,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制乡村规划方案,与此同时,村党委及村委会也应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其中,“自下”指的是村民及乡贤,为确保乡村规划效果,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规划人员必须不断提升乡村规划认知,积极与村民沟通,了解当地情况,同时,乡贤也可为规划人员出谋划策,提供规划编制策略。对于没有编制条件的村庄而言,则可选用“自下而上”的协调模式,“自上”指的是村委会及党组织应积极引导高校学子参与乡村规划编制工作,“自下”指的是村民及乡贤监督规划工作,以确保乡村规划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
        2.3确保空间规划的合理性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规划人员应深入村民内部,了解村民需求,编制规划方案时也应始终围绕村民的需求编制规划方案,以确保乡村空间规划的合理性。此外,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但能够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同时也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应加强道路、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2.4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科学的规划理念
        在当前的国土空间规划建设中,相关工作人员不但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认知水平,同时还需将生产、生活、生态文明保护有机融合于一体,所以,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必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确保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只有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认知水平,才能确保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需树立正确的国土空间规划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能力,并将该理念转化为行动指南,以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可靠性。
        结束语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当前美丽乡村规划的基础,规划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人文特色等,并根据其特色制定适合于该地区的乡村规划方案,及时解决美丽乡村规划问题,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加强乡土文化建设,为农民创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以便实现乡村振兴,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陆宇,宋志华,陈海涛.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技术,2019(36)89-90.
        [2]秦晓,冯振,李亚奇.浅析国土空间规划中大数据的应用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134-2149.
        [3]李艳.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城市建设,2019(1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