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云智慧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相处,因此,文章重点阐述了灌溉渠道生态化设计要点,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灌溉;渠道;生态化;设计
1.生态化灌溉渠道的特点
(1)生态渠道可以起到拦截和净化污染物的作用;(2)生态渠道使用的护坡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以形成生态景观;(3)生态渠道可以降低建设排水渠道使用的混凝土数量和范围,通过生态建设理念,使建造出的灌溉渠道不仅具备较强的使用性能,而且还能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当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一致的。
2.灌溉渠道生态化设计原则
在设计灌溉渠道时,应结合相关规定标准进行,并满足排水系统相关设计原则,主要如下:(1)尽量将灌溉渠道设置在地势较低的位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对自然沟渠进行利用;(2)避免将灌溉渠道设计在地质条件差的区域,如深坑、高坡、流沙、淤泥和断层等位置;(3)灌溉渠道的线路设计尽可能短而不弯曲;(4)各灌溉渠道之间、渠道的汇合处、河道的交角处不应太大;(5)在灌溉渠道的出口处将其设计为自排形式,如有需要可以设计为抽排形式;(6)设计时,可与其他类型的农田排水设施相结合。
在满足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以下几点设计灌溉渠道,以实现各种生态功能,具体如下:(1)安全高效:在保持原有灌溉渠道输排水功能的基础上,应达到结构安全设计要求;(2)人性化:尊重生态自然环境,其设计应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并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生产需要;(3)整体性:科学处理渠道内的泥沙沉积问题,并创造多样化水流环境;(4)生态性:设计一系列利于动物逃生的路线和栖息地,如青蛙和蟾蜍等,为其创造自然生存的环境,使用生物方法对河流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以保护生态自然环境。
3.灌溉生态化渠道的相关设计
3.1可选工材
3.1.1卵石、块石等天然生态型材料
灌溉渠道通常无需将渗漏因素考虑在内,如果施工地的石材原材料比较丰富,应尽量就地选材,尽量选择空隙大、透水性好、温度调节效果好的多功能生态材料,如鹅卵石和岩石。
3.1.2生态混凝土
由于石材运输成本高,对于石材短缺的地区,可以使用混凝土浇筑护坡,在选择混凝土时,尽可能使用生态型混凝土,因为此类混凝土不仅透水性和生态功能较好,而且还可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并且其工程力学性能较好,可以达到防冲、防腐蚀的作用,为生态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植被的良好生长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如今,生态混凝土已广泛在河道护坡、公路护坡等项目中应用,且应用效果良好。
3.1.3三维土工网
三维土工网是一种生态材料,主要用于种植草,通过将适量炭黑和其他化学物质加入尼龙长丝中加工而成,一般,土工网细丝之间的交叉点是通过熔接完成,尽管它们紧密缠绕在一起,但由于其质地蓬松且具备较强渗透性,它的孔隙率超过90%,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可以将适量的土壤和植物种子添加到三维土工网的孔隙中,植物根系在土壤中根深蒂固,茎和叶则可以穿透网垫,植物的根系和三维土工网紧密结合在一起,固结在灌溉渠道护坡的生态表皮,以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3.1.4土壤固化剂
土壤固化剂是一种新型化学防渗材料,它具备无毒、无刺激、无腐蚀性、低燃点的优势,利用化学生物技术加固土壤,提高土壤的紧密性,形成结构坚硬,高密度的板块,从而使土壤的力学指标得到提高,如抗剪切性、抗压性和抗弯曲性等。土壤固化剂可以使土壤具备坚硬的表面,几乎与混凝土硬度一样,其性质呈蓬松的弱土壤,它不仅可以止水渗透,同时可以为各种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其不但可以达到生态需求,而且具备造价低廉、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3.2断面形式及缓坡设计
在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结构安全、生态化原则对断面进行选择,当前,矩形和梯形断面是主要的灌溉渠道截面形式。
缓坡设计不能因渠道而阻塞原始生态系统,而是需要设计一个连续的环境,利于动物在水陆之间来回迁移,同时可以使渠道水位高低变化产生的生态冲击得到最大限度降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当渠道深度h≤30 cm时,断面可以设计为矩形;当30 cm <h≤50 cm时,矩形断面或坡度≤1:0.85的缓坡(断面为梯形),但是,应该在某些区域设计一些类似于生态板的辅助设施,为青蛙等动物提供跳出渠道的条件;当h> 50 cm时,护坡最好为≤1:0.75的平缓坡度(断面为梯形)。如果灌溉渠道的坡度不符合生态系统要求,应科学设计辅助设施,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3衬砌方式设计
3.3.1边坡衬砌
常规的边坡衬砌方式主要是三面光衬砌,在设计时,充分考虑防渗、输水效率和景观生态等,尽量将其设计为多孔形式,从而给动物和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繁殖空间,如半浆砌石、半混凝土结合等边坡衬砌方式。
3.3.2渠底衬砌
渠底衬砌一般采用混凝土硬质化衬砌,在设计时根据生态化理念进行,在保证渠底不渗漏的同时,为植物生长提供相应空间的一种生态衬砌方式。例如通过生态技术处理后的混凝土渠底衬砌,主要指的是在混凝土衬砌的基础上,设置一种填充土壤植物的生长带,使其具备较强的生态特点,在设计时,应对其进行科学设置,从而不影响灌溉渠道的防渗和渠道粗糙度。
3.3.3植生型防渗砌块
植生型防渗砌块由混凝土、无砂混凝土框格组成,能够和动物、植物、微生物形成水生生态系统,其系统具备较强的自净功能。
3.4生态护坡设计
生态护坡是通过对生态自然环境进行模仿设计,使人类与景观更好的融为一体。目前护坡技术有纯植被护坡、工程措施+植物复合护坡两大类;对于平缓的护坡项目,采用人工草皮取代混凝土覆盖的纯植被护坡技术;工程措施+植物复合护坡技术包括:三维土工植被网护坡技术,此技术是通过将土壤和植被种子均匀撒在三维土工网中,以形成生态护坡;多孔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是通过将植物生长基质倒入多孔生态混凝土护坡中,以形成生态护坡;生态护坡具有以下优势,即高透水性、有效避免水土流失问题。
3.5水生植物设计
目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一大环境问题。因为在农业种植中排出的水体中具氮和磷等物质含量较大,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得藻类无法正常生长繁殖,物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破坏了水体的原有生态结构,最终出现水体功能退化的问题,而在生态灌溉渠道中种植一些相应的水生型植物,可以对氮、磷等物质进行拦截、吸收,促进水体中氮、磷的代谢,此生态减污方式具备水生植物生长快、低生长要求的特点,并有效对水体进行过滤净化,可以降低投资成本,构建科学的水生生态循环系统。如将一些净水植物(芦苇、菖蒲、灯心草等)种植在渠底坡面,不仅可以对水体进行净化,而且可以对渠道进行美化。
3.6动物保育设计
需要设计方便栖息动物活动和撤离的相关设施,例如生态走廊、庇护所和动物栖息地等,通过将生态走廊设计在渠顶,可以使动物快速越过渠道;或顺着渠道的纵向设计生态护坡、生态阶梯等;在渠壁上设计相应的生态动物栖息地,并在渠底两侧位置设计凹槽,从而方面动物栖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7拦污栅及沉沙池设计
拦污栅能够对部分漂浮垃圾进行阻挡,一般将其设计在灌溉渠道的进水位置、排水暗涵入口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沉沙池,可以使断面得到拓宽,增加渠道深度,降低水流速度,并起到沉降泥沙的作用。
结束语
在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通过对传统灌溉渠道进行优化改进,应用生态化灌溉渠道设计理念,可以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河,沙东,吴俊孝等,广东省河流生态基础流量的定量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科学技术,2016,9(1):92-95
[2]孟庆红,高水平农田灌溉排水系统设计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36):246
[3]郭亮华,何彤慧,程志等,沟渠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J],水资源调查,2016,32(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