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鹏之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海丰分公司 广东省 516400
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则。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水资源的使用量大,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还不够强,导致国内水资源正在逐渐的减少。基于此人们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就是将雨水和用水等进行集中,然后通过过滤,实现水资源的再次利用。“海绵城市”理念既可以用来储存水量又可以达到排水效果,重要的是在对环境没有重大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应用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从根源上缓解城市内部水资源现状,有效节约水资源,并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改善,当今中国正出现各种各样的水危机:内涝干旱频发、径流污染加剧、雨水大量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非常严重。
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的特点是能吸收,能渗透,能涵养,能净化,能释放。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传统城市中,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坚持快速排除与末端集中控制相结合的理念,使径流雨水通过管渠、泵站等设施进行排放,对市政雨水管网设施、排涝设施造成了巨大压力,与此同时由于径流雨水夹杂大量污染物质,不仅会严重污染排放区域的水环境,而且还会造成雨水资源的浪费。基于这一现状,海绵城市理论得以形成与发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海绵城市强调低影响、高效率雨水系统的构建,通过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促使径流雨水良性循环,维持城市“海绵”功能,提高城市对雨水的渗透能力、净化能力、调蓄能力和利用能力,减轻对市政设施的压力。海绵城市必须体现雨水积存、渗透、净化的自然性、生态性,所以在城市规划中既要考虑绿色化、生态化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兼顾与传统设施的有效衔接,形成全过程的雨水管理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雨水排放模式,以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保护水环境质量、缓解城市暴雨内涝等目标。
2.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究
2.1做好城市道路规划
对于城市道路来讲,其雨水径流通常比较大,产生的环境污染也相对较为严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中形成污染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具体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不仅要始终保持交通道路的有效发展,还要为道路根本建设的有效性提供一定保障,落实好道路两旁、周围绿化面积的绿地建设工作,并通过合理改善树池、透水路面,优化道路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城市水资源质量的不断提升。首先,应根据道路景观内的绿化带,构成道路绿地系统,进一步提升道路雨水地表径流,引导其流入到相应的绿化带中,以此来促进绿地系统储存与净化能力的不断提升,且对于一些未达到标准要求的雨水实施合理排放,通过透水路面来促进雨水渗入能力的不断提升。此外,对于人行道路来讲,也要更好的获取其存在的雨水径流。
2.2在城市规划中建立水系统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通过建立水系统,来实现雨水的收集处理和再次使用。那么关于城市规划中的水系统建立,可以按照现有的城市现状来进行实施。分为两种方案。一是根据河流等湿地进行水系统建立,二是建立绿地广场。
首先城市中存在的河流、湖泊等都是较好的天然储水、净水等场所。水系统的建立可以根据这些河流或者湖泊进行,在河流的两边种植绿色植被,一是可以有效的吸收水资源进行储备,二是可以减少城市洪涝发生的概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对河流湖泊的情况考察,按照吸水、储水的量来安排植被的种植面积。另外关于城市中的现有的湿地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和保护,处于低于水平面的地方,如果存在小型的河沟和湖塘,应该禁止填埋,以避免出现内涝的风险。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湿地的水系统建立。
其次是城市绿地广场的建立。关于水系统的建立是可以通过城市绿地广场来实现雨水的收集、净化、储存的。而对于城市规划中绿地广场的建设,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构建,需要突破传统城市的建设风格,要充分考虑城市周边的空间地域关系和雨水管理现状等影响因素。因为城市广场等活动场所面积较大的地方其硬化程度也较高,因此需要在广场中进行透水路面设施的建设。如图 1 所示。
.png)
图1
2.3注重绿色屋顶以及雨水花园之间的结合
绿地空间设计的重点在于空间的利用,屋顶雨水花园是现在很多建筑为了增加绿化程度,实现绿色建筑的常见途径,通过屋顶雨水花园可以直接的收集和使用屋顶雨水,这是由于通过科学的收集系统来对雨水进行收集以及使用,可以降低屋顶雨水花园对市政管网水的需求。在建设绿色屋顶的过程中,应当分层的布置使用大小不一的过滤石以及过滤沙,从而使屋顶雨水花园具备雨水收集、处理以及存储等多项功能,大大降低了人为的雨水处理和存储过程。由于在进行屋顶拆迁时,会出现众多的废弃物,而绿色屋顶的使用可以免去这一过程,不仅可以节约建造成本,同时屋顶的处理造价也可以得到降低,并缓解了水土流失问题,有利于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实现。
2.4注重透水装置建设
在进行人行道路、停车场等区域的整理过程中,可以针对运用具有渗水性能的面层进行铺装,渗水地面不仅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地面热量反射,也能够为土壤生态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尽可能的减少道路、路面出现积水情况,尤其是在集中下雨时期,可以为城市排水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有力保障,避免出现城市水体污染,或者是河流过激等情况的出现。结合海绵城市的相关设备、方案,也能够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雨水循环系统,通过相关设备的合理装置,让自然降水流入到绿色屋顶、雨水收集装置当中,然后在通过相应管道流入到地面的过滤器当中,而城市地面水则要融入到蓄水池,以此引流到城市附近的一些植被草沟当中,进而确保水分都能够通过地面雨水系统的运转,合理融入到生态滞留塘中蒸发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对雨水径流做出科学管理,也能够尽可能的避免起径流产生的一系列污染,且在获取、储存雨水时候,也可以科学引用景观灌溉等方案,从而大幅度降低饮用水的消耗量,真正做到科学、节约用水。
3.结语
海绵理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理论能否科学、合理地运用在城市规划实践上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可以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自然灾害预防作用,简要来说海绵城市即城市在灾害以及环境等方面均存在较强的弹性。同时海绵城市需要注重“源头分散”以及“缓排缓放”这两种规划理念,从而使海绵城市理念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03:7-10.
2.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等.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J]. 山西建筑,2014,40(36):5 -7.
3. 仝贺,王建龙,车伍等.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 [J]. 南方建筑,2015,(4):108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