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齐祖明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齐祖明
[导读] 摘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经过不断发展、改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第二师生态环境监测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  841005
        摘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经过不断发展、改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经济的大发展下,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不断出现,监测工作仍然面临很多挑战,环境保护问题仍然是这个时代需要关注的问题,所以,不仅需要环境监测队伍不断学习,更需要引进复合型人才。新时代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应配置更专业的监测人员,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以便为更好地获取环境监测数据提供条件、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加强措施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政府系统内各层级环境监测部门基本上按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建立了各自的质量管理体系。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推进,许多第三方检测机构加入了环境检测市场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然而,受地区发展、机构性质等因素制约,一些环境监测机构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仍然很不健全,或关注的要素存在缺漏的情况,或缺少相关配套的宣传、监督落实等要求,因此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宣传贯彻不到位、落实不严等问题,导致监测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比较片面模糊,对自身所处岗位的质量管理具体职责不明确,从而影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
        1.2部分标准和技术规范发展滞后
        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是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环境监测领域的新标准和新规范对监测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对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也提出了具体细化的指标要求,但以往旧的标准与规范中对质量保证和控制措施鲜少提及,实际工作中对一些监测项目的质量控制目标缺少参考标准依据。我国不同领域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发展不平衡,在水、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技术和标准规范已取得较大的发展,质控手段发展相对较前,但在土壤、噪声监测、应急监测、有机污染源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和标准规范相对发展滞后,导致在应急监测、有机污染源监测方面仍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在土壤、噪声监测方面甚至还存在发展空白之处。
        1.3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管理依据不完善等原因,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机构的质量管理制度尚不够系统、完善。例如,部分盈利性质的环境检测机构可能在取得资质认定证书后,便降低了对质量管理的关注,不能积极建立质量管理制度维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机构主要依靠年度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的推进和实施,覆盖的内容、质控手段以及质量监督措施均不够系统全面,并未建立起适合不同领域、不同环节运用的质量管控方法,在日常监测管理工作当中采用的质量管理控制措施不能和实际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开展,存在落实打折扣和监督不力的问题,因此,环境监测年度质量管理的推广和实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难以保证整个环境监测活动处于可控状态,存在局部质量风险的可能。
        1.4质量管理培训不充足
        目前各级各类环境监测机构在日常工作中更重视监测技术培训,常常忽略或轻视了质量管理培训,培训工作开展频次不多,且主要对技术人员特别是新进人员开展监测技术培训,而且培训多是临时、综合性的,对人员的日常培训以及质量管理缺乏系统全面、有针对性培训,培训的效果不佳,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从而导致了监测人员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存在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相脱离的现象。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对策分析
        2.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能够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障,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借助精细化管理模式,将环境监测工作划分为若干个管理模块,如空气监测模块、水体环境监测模块等,结合国家监测标准和行业监测标准,对于各模块的质量管理制度进行拟定,确定具体的管理内容、管理标准等。

并且在制度落实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这些数据信息可以作为后续管理制度更新时的重要参考,从而提高整个制度的适用。
        2.2优化监测点布置
        通过优化监测点布置,可以提高样品数据采集结果的完整性,提升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监测范围的确定。例如在对土壤进行样品采集时,需要明确其监测边界,以此为基础来选择恰当地监测点布置方式,从而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第二,监测点在布置过程中,需要对待测区域进行全面覆盖,并且监测点需要满足一般性原则,汇总后的结果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区域环境的具体情况,为后续治理措施的拟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提升了环境检测数据的实用性。
        2.3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
        当今人才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必须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多下工夫。首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个系统繁重的工作,各个岗位都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才能胜任,对从业人员要求高,相关部门应提早做好人才储备,储备人才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当地人才市场的资源,而且还可以向政府伸出援手,在大学里增设相关岗位的专业为监测站培养人才,与学校签订合作意向,直接由学校分配该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可积极引进高学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加以培养;其次,从根源上控制监测人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在招聘选拔中增加专业知识和实践的考察,选拔出适合岗位的专业人才,杜绝“走后门”现象;最后,为稳定现有的人员队伍,应当建立奖励机制,对于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的岗位,给予更多的福利待遇,积极组织站内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定期考核,实行晋级制,通过个人综合能力考察,对优秀者给予更高的待遇,在年度考核中注重效率和公平的奖励。
        2.4保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资金和物资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不仅受到个人和企业的重视,在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中也备受关注。2013年之前,大多数人的环保意识并不强烈,在追求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也并不关心环境的问题,到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政府通过宣传以及整顿,已经令不少企业越来越注重环保。正是因为这样的宣传和整改,各行各业需要监测的范围越来越大,而监测仪器和设备都比较贵,所以环境监测工作需要的资金逐年攀升,针对这一现象,国家更应加大资金支持。
        2.5加强全过程控制管理
        通过加强全过程控制管理,可以对各环节工作质量进行监督,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可以借助精细化管理模式,将环境监测工作划分为若干个管理模块,如空气监测模块、水体环境监测模块等,结合国家监测标准和行业监测标准,对于每个模块的管理重心进行确定。而且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对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明确技术的应用工序和对应的管理要点,从而起到提升质量管理效果、降低监测问题发生概率的作用。
        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能够为环境污染治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以提升策略拟定的针对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人为操作、设备质量、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有时会出现环境监测结果精准度较低的情况,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加快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速度,而且能够提升数据采集质量,加快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速度。
        参考文献:
        [1]汪佳佳.探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环境与发展,2019,31(12):131-132.
        [2]杨林.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12):145-146.
        [3]杨晓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2):71.
        [4]薛璐.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其质量控制方法探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