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龟兹矿业有限公司 新疆库车 842000
摘要:区域化党建在我国基层组织建设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党政关系梳理方面有着积极影响,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困境,使区域化党建的内卷化倾向愈加突出。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社会治理;内卷化;分析
0引言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区域化“大党建”战略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体现,是贴合新常态下党建工作的创新之举。长期以来,将党组织覆盖到各个层级及类型的组织之中,是党政治、政策引领的需要,不管是在以往的革命时期,亦或是改革之后的现代,基层党建始终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关键性组成成分。
1 内卷化概述
“内卷化”一词最早由戈登维泽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一种对于文化发展模式的论述。由简单意义上而言,内卷化指的是一种文化发展至特定状态后,既难以趋于稳定,同时也无法朝向新的态势发展,只是基于其内部进行不断的变化。在本篇文章之中,笔者基于现有的内卷化分析视角,将其引用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之中,指代区域化党建发展到特殊时期之后,迫于各种困境而出现的发展停滞现象,进而所导致的内部关系愈加的复杂化发展,使相关制度难以保持活力的一种状态。
2 区域化党建过程中的内卷化表现
2.1责任“回流”
新时期下,为更高效的落实党建的全方位覆盖工作,各区域的基层党组织也开始基于自身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党建制度。各机构的交流与沟通也愈加密切,但由实践上来看,基于此种合作机制的资源整合,“责任回流”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与此同时,往往会出现责任“转移”趋势,也就是说,区域党建过程中,不仅需要面对单纯意义上的“责任回流”,基于党建结果的“责任回流”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2.2虚假“创新”
不可否认,在国内的多个省份、地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数,其中不乏一些创新型案例。但是,貌似以创新为引导的成功典范难以深入化推敲,这也是区域化党建过程中的内卷化表现。创新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亦或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或头衔的表面创新,是否应当定义为一种“伪创新”,这些均是内卷化倾向的客观性问题。总得来看,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创新”大多以本质上的“文字游戏”、“数字谜语”两种形式存在。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试图在阐述一个基本问题,那便是区域化党排除“万难”,极力探寻一条资源整合、各方相互协作之路。我们反过来分析,往往可基于简单语言而表述的“创新”,偏偏玩起了文字游戏,这部分表面上动力十足的“创新”及“发展”,一般是基层党组织党建的“不作为”。
2.3主体“疏离”
区域化党建的一大特征便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但通过实践来看,参与主体并非始终维系着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而是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疏离”情况。一般而言,面对区域化党建工作,党政单位的主观能动性更强,这是“定律”,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却并非如此。此种“疏离”情况,迫使我们不得不就各方的参与态度进行分析,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区域化党建中的社会参与力量是“消极”的,同时,更应当意识到基层党组织的“假积极”也是客观性存在的。
3 区域化党建过程中的内卷化应对
由影响因素上进行分析,若想切实性的突破这种内卷化困境,必须要做到“权利落地”,也就是说,要给予各方一定的权利,做到权力的充分给予。在“赋权”的基础上,使个体或组织能够就特定的事务起到一定的控制。
3.1赋权基层政府
党建是为基层服务的,同样的,基层也是党建工作的难点与重点,而对于基层实况,最了解的莫过于长期奋斗在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倘若说任由“有话难说、投诉无门”的情况发展,肯定会使得基层治理隐患越来越多,扩大党与基层之间的矛盾。所以说,应当给予基层工作者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建议,并非是简单的重复着“上传下达”的工作内容。
基于区域化党建和参与方的协作关系,倘若要求基层政府在纵向科层体系中达到指标标准的同时,再依托于横向的合作体系探寻管理创新之举,是难以实现的。对此,在区域化党建工作过程,应当结合实际减小街道对上的行政工作压力,以强化街道的社会服务职能,在利益与责任交叉的治理工作中,必须要使基层政府不再受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绩效标准,以达到权与责的相互匹配,才可以有效的提升基层治理的创新活力。
3.2赋权社会组织
就我国现代的政治生态体系而言,社会组织对于政府具有较高的依赖性,这对于其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发挥起到了制约作用,该问题在区域化党建中更是显而易见。由某一角度来看,社会力量在区域化党建中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在之中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不得不承认,项目制为基层党组织和区域内社会组织二者协作的重要途径,也具有唯一性。但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社会组织、基层官员二者间出现了矛盾,由此,部分理论上合规合法的社会组织多数情况下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效力及功能,而那些无法律支持的社会组织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参与到治理活动之中。
大量的实例案件证实:人类社会的治理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治理者群体持续性扩张的历史。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其成为一种“有效的力量”,才能够助推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将社会多元共治的愿景有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
3.3赋权基层百姓
赋权给人民是权力落地的最直接体现,要使普通的基层百姓拥有“批评”、“建议”的权利。当然,这种权利不单单指的是就党建治理效果的评判,同时也强调了其的监督权利。
由本质上进行分析,之所以进行区域化党建,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完成社会共治的愿景,使公共服务更加的贴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换而言之,社会治理的一切活动应当以群众心声作为基础,由此才能够更高的服务民众。对此,应当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反馈机制,并引导境内民众参与到该项工作的绩效考核之中,可有效规避表面上的形式主义。除此之外,部分基层群众对于区域化党建活动的参与兴趣不足,究其根本原因,是政府威信力的缺乏,使群众丧失了信任感。对此,也应当依托于制度化的方式及途径,构建起与群众直接联系的监督机制,积极的接受来自民众的监督,提升群众对于党建工作的信赖度。
4 结语
总而言之,区域化党建既是一种区域治理的有效形式,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建助推社会治理的新途径,其站在了社会的全局化视角,涉及到了多项内容,基于该项工作应当由制度上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如文中所述,区域化党建的内卷化问题因素较多,但“引领力”的缺失是其中的根本,对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应当借助于何种方式及手段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当下党组织所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庚香.党的建设质量提升方式的“内卷化”问题和突破路径[J].领导科学,2019(17):5-16.
[2]陈明君.集体经济发展内卷化及其治理路径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9(04):15-19+26+161.
[3]李青文.党建引领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36-38.
[4]易臻真.城市社区治理的内卷化危机及其化解——以上海市J街道基层治理实践为例[J].人口与社会,2016,32(01):22-30.
作者简介:姓名:李佳山(1985.12--);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封丘人,学历:本科;现有职称:经济师;研究方向: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