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德鹏
泰安市岱岳实验中学 271000
摘要:深度学习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在新课改下,教师应该注重将地理课程与深度学习紧密相连,这样才能推动地理课程的变革。文章主要是对七年级世界地理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给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七年级;世界地理;深度学习
在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也在不断发展,随之教育也在不断变革。深度学习能够推动课堂不断发展。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的信息增多了,速度也加快了,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还需要对知识进行评判,这样才能不断发展高阶思维,深度学习就能推动社会变革。
一、加强知识之间的关联
(一)激发学生的关联意识
地理课程兼具自然和社会课程的特点,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地理知识时应该加强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加强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联。七年级世界地理主要研究的是人地关系、综合思维以及对整个区域的探究。学生的认知应该联系起来,教师在讲授知识前,应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逻辑,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样才能为学生深度学习做好基础。
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既涉及到要素间的关联,也涉及到了每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比如,教师在讲授《亚洲》这部分的知识时,主要涉及到了亚洲的位置、气候、地形等方面的知识,在讲解日本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国土面积、资源与经济联系起来,位置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在讲解东南亚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亚洲的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气候、农业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联。
学科之间的联系主要指地理课程与历史、生物课程之间的关联。在七年级下册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某一个地区的历史背景时,让学生明白人们的活动不仅和自然环境有关,还和历史背景有关。教师这时候就可以加强地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联系。在地理课程与生物课程的联系中,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巴西》这部分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热带雨林的作用,充分运用学生掌握的生物知识,解决面对的问题。俄罗斯的气候是比较寒冷的,这一地区的针叶林和生物课程也有着联系。
(二)制定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深度教学中,应该制定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加强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让课程更加连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头脑风暴、网络怪物都是学生可以运用的深度学习的方式,他们都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将主题与相关词汇联系起来,让学生提前学习相关姿势,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出课程的特征,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目标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三到五个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主题下进行头脑风暴,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联想,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考量,在充分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基础上,确定讲授的知识以及教学时长,让学生在学习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师提出的问题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基本上,每一个章节前面都有章前语,运用问题的形式准确阐述了教学目标。
二、创设与知识相关的情境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世界地理主要涉及到大洲、地区以及国家等方面,无论是哪个方面,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享受学习,并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应该针对不同的知识创设不同的情境。
在世界地理中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区域地理,教师在讲授区域地理知识时应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在旅行中的见闻可以反映出每个要素。
比如,教师在讲解《东南亚》的知识时,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上课前教师给学生播放《咖喱咖喱》的歌曲,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通过歌词中的知识为学生引出本节课的知识,借助旅行,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最想去哪个国家?东南亚都有哪些国家?在旅行时需要带什么东西,需不需要带防晒霜?”教师为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方向。
教师在讲授日本的知识时,可以由学生喜欢的动漫人物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教师抓住教学时机,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达到日本,由赏樱花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日本的自然灾害,在情境中推动学生学习。
(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在地理课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将学生分类时,应该注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分成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教师应该注重转变学生的注意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一般情况下,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了一节课刚开始和快要结束的位置,中间就出现走思的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运用分步——暂停——思考的方法,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加强学生的合作。
比如,教师在讲授《澳大利亚》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穿梭到澳大利亚,但是在穿梭的过程中时光机出现了故障,没法返回隧道,教师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生存保卫战中,让学生在澳大利亚生存下去,这时候学生就能够对本地的位置、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还会思考怎样进行农业生产、怎样生存下去,怎样获得更好的发展。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该学会思考,这样能够让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也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讲授地理知识。比如,教师在讲授《日本》这一节的知识时,肯定会讲到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减少自然灾害?”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不同场景的动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学会减少自然灾害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新学科教学方法
(一)运用比较的方法
在学习区域地理的知识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比如,印度和中国有着紧密的关联,都曾经是文明古国,人口基数比较大,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中经济发展都比较迅猛;但是都是水旱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而且消费市场都比较大。教师在讲授中国的知识时,可以将印度与中国联系起来,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
(二)提出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能够将本区域与其他区域分开。教师在讲授世界地理的知识时应该凸显出区域特征。比如,教师在讲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知识时应该凸显出这一区域的热、高、富等特征。热主要是描绘这一区域的气候,高主要是描述这一其余的地形,富、穷主要是描绘这一区域的经济,黑主要是描绘的这一区域的人种。
结语:在《义务课程标准》中,地理课程呈现出了自然和社会课程的特点,具有了区域性、综合性的特征。在地理课程中,教师给学生讲授的都是对他们的生活有用的知识、都是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知识,教师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研究素养。在地理课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应该做到深度学习,这样才能从全方位启迪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在开展深度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情境应该呈现出完整性和连贯性的特征;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不能给学生提供过于简单的知识,这样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不能给学生提供过于复杂的知识,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教师应该围绕让学生深度学习的层面出发。
参考文献:
[1]吴春燕.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路径研究[J].地理教学,2019(15):18-21.
[2]仲小敏,崔国松,赵安冉.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深度学习理念与实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1):64-67.
[3]汤国荣.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课堂建构[J].地理教学,2016(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