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林家麒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林家麒
[导读] 摘要:市政道路是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在推动城市交通运输发展和方便居民交通出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西纳海交通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市政道路是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在推动城市交通运输发展和方便居民交通出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市政道路不单单要满足交通运输需求,还需具备防洪排涝功能。由此,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到市政道路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交通运输;
        近年来,城市规划建设规模逐步扩张。但是由于发展理念落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城市内涝问题尤为凸显。本文就将论述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与应用价值,并围绕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实践应用展开探究。
        1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就是将城市打造成类似于一块海绵体,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在持续强降雨季节,积蓄多余的雨水,减小地表径流;在持续干旱季节,将积蓄的雨水释放出来,满足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
        2建造海绵城市的实际意义
        2.1改善生态环境品质
        在持续强降雨季节,雨水强力冲刷道路,会使大量污染物随地表径流汇入自然流域,如生活垃圾、重金属离子以及致病微生物等。这也是地表径流导致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打造海绵城市,可以使道路直接渗流雨水,减轻地表径流造成的水体污染。与此同时,地表径流在自然渗透过程中,经过地表土层、岩层及深度土层等的层层过滤和拦截,也可以有效降低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含量,改善雨水品质,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另外,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到市政道路设计中,还可以在增加地表径流渗流量的基础上,配合LID设备降低地表温度,缓解温室效应的不利影响,为居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
        2.2充分补给地下水源
        能源过度开采,绿化植被大肆破坏,再加上道路渗透能力变差,使得地下水资源日渐匮乏。对此,相关人员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措施补给地下水资源。通过对传统道路系统的分析可知,由于受到快排理念的影响,地表径流往往会直接排入到自然流域中。尽管这有效减少了持续强降雨季节的地表径流,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尤为关键的是,无法补给地下水。然而,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到市政道路设计中,则可以让雨水在层层过滤和拦截后充分补给地下水,缓解地下水供应匮乏的现状。
        2.3减轻排水系统工作压力
        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到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有效降低雨水的洪峰流量,避免雨水过量积存造成城市内涝。传统的快排理念坚持使用排水管道将雨水直接排放到自然流域中。但是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张,硬化路面覆盖面积不断扩大,路面渗透能力也随之降低,而这也对城市排水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如果在持续强降雨季节,城市排水系统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会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而海绵道路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渗水能力,减轻城市排水压力,促进城市的良好运转。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3.1市政道路整体规划设计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减小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对海绵体的不利影响。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根据城市发展现状,以及城市未来需求,保护和利用城市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加强水生态保护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在市政道路规划建设进程中,全面考量城市现有给排水系统的优缺点,逐步完善城市给排水系统。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往往涉及诸多敏感性要素。为此,设计人员要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空间布局,尤其是绿化带、人行道等的布局。一方面,为人们的交通出行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政道路在集水和排水方面的作用。
        3.2市政道路纵断面规划设计
        在市政道路纵断面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考虑多方面要素,如排水规划需求、基础设施功能需求等。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若局部坡度过大,有必要设置拦截设施。在地势较低的区域,设置收水口是极其合理的,可以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汇集雨水。


        3.3市政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在横断面设计中,既要使设计的横断面形式满足道路工程的基本功能需求,又应最大程度的减小横断面形式对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利影响。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到道路横断面设计中,这可以起到良好的排水作用。
        在道路横坡坡向与坡度设置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考虑行车安全性、便捷性需求以及排水合理性、功能性需求,加强绿化带形式和雨水收集口位置的合理性。通常来说,道路坡向往往与雨水收集设施的一侧保持一致,既可以减轻地表径流对行车安全的影响,降低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概率,又可以改进雨水收集效率。
        3.4市政道路排水系统规划设计
        3.4.1下凹式绿化带设计
        下凹式绿化带是指将绿化带设计为两边高程略高于中心高程的浅碟形状,并在绿化带收水一侧设置开口进水侧石,对地表径流实施收集、渗透、排放处理。若实际降雨量超过绿地所设计的蓄存量,那么,绿化带所无法蓄存的少量地表径流会随排水管道排出。这种设计既可以将雨水作为绿化植被灌溉水源,增大雨水利用率,又可以降低发生城市内涝灾害的概率。
        3.4.2生态排水沟设计
        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到市政道路设计中,生态排水沟设计至关重要。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排水沟设计效果,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多方面要素,如工程要素、环境要素和人文要素。生态排水沟的设置目的是调节地表径流洪峰量,对地表径流加以过滤。生态排水沟的设置可以为建立雨水循环系统提供有利条件,增大雨水资源利用率。
        3.4.3渗透管渠设计
        通常,在市政道路工程的渗透管渠设计中,往往会采用PVC管作为渗透管,使用粒径均匀的碎石对管道周围缝隙实施填充处理。这样一方面,便于雨水汇集,另一方面,利用碎石层对雨水进行过滤,起到良好的调蓄作用。
        在渗透管渠设计中,应考虑渗透灌渠的占地面积,在各类渗水设备的辅助作用下,加强渗流调节作用。需要格外强调的是,一旦穿孔管道周围碎石土块松散,就会压垮管道,导致管道堵塞,破坏集水效果。为此,相关人员必须做好碎石层清理工作。
        3.5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是海绵道路建设中最有利的措施。面层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材料铺装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透水碎石铺装、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等。其中,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形式和透水碎石铺装形式在人行道或车流量较小的道路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形式则更加适用于车辆荷载压力较重的道路,可以有效减轻道路所承受的机动车荷载作用力,降低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概率。
        在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过程中,多采用体量轻便、透水性能良好的材料。在透水沥青混凝土配制过程中,为进一步加强施工效果,还会加入适量的强化剂。伴随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铺装材料层出不穷,而且环保性能不断提高。合理应用各类新型铺装材料,可以有效保证道路的平整性,维护交通运输安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到市政道路设计中,可以有效减轻水土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增强道路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促使道路充分发挥实际作用,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进步,改善城市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王松涛.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市政道路设计[J].建材与装饰.2020(05).
        [2]刘建波.“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20(Z2).
        [3]王作杰.“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2018(10).
        [4]张正柱.“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4).
        [5]曾勇.“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