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梦浩
厦门五缘实验学校 361009
摘要: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积累丰富的语言是基础。古诗是中国语言的瑰宝,是汉语的语言精妙、经典,对于培养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十分重要。在古诗教学中,不是让学生把语言生硬地记在大脑中,而是要加强引导将古诗语言融入学生的认知和生活中,只有和生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积累语言。
关键词:语言积累 古诗教学 教学策略 语文素养
崔峦在对语文素养的解释中提到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点之一。古诗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古诗,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古诗词,积累丰富的古诗语言,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陈先云从理解、运用、思维和审美四个维度,列举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应包含:一是语言理解能力,即能读懂文本内容,积累语言材料;二是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语境要求尝试运用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三是思维能力,在阅读、表达的言语活动中思考及价值判断;四是初步的审美能力,就是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
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一、形象记忆,积累古诗语言
《课标》中对小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并没有逐字逐句翻译的要求,在不要求了解文字古今异义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小学生对古诗语言的积累呢?积累的基础是理解,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又有何美感可言!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机运用展示视频资料、图片、肢体动作、语言描绘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从而理解字面含义,尽量避免逐字逐句讲解剖析。例如特级教师王玲湘的特等奖公开课《望天门山》,她用手部转圈的肢体语言向学生展示“碧水东流至此回”中水流回旋的壮观场面,这是利用了教师的肢体语言,让学生在形象的画面中理解。例如我在教《画鸡》时,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只神奇的公鸡的图片,学生发现了这只公鸡有红红的鸡冠、雪白的羽毛,十分漂亮。他们自己就能根据图片理解了“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的意思。教师用好一幅图,省去了口舌的解释,反而使学生记忆更深刻了。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诗句含义。在古诗中有许多字词不用多加翻译,学生也可以从上下文中直接理解。另外,古诗的语言也并非全部晦涩艰深,也有许多古诗运用了文白相生的手法,写得白的诗句学生基本是可以理解的。例如:我在教《寻隐者不遇》时问学生这首诗讲了什么,学生可以把“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翻译得很好。虽然他们不是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但是意译得已完全正确了。我又问什么是“隐者”,学生很快就能回答“隐居的人”。学生通过一个“隐”字扩词为“隐居”,就理解了字义。像这种通过扩词理解字义的方法可以运用在非常多的古诗语言中,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很多可以在现代汉语中找到意思相同的双音节词。因此,只要在大量的阅读古诗后,不需要学生死板地记忆,也能积累古诗中的语言。
二、巧妙诵读,积累古诗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古诗,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感。诵读古诗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它把书本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艺术。学生在诵读时要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古诗词汇和句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很难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峻洁清冷”的意境,难以深入作者“孤独”的内心世界。我在设计时,首先出示《华三川唐人诗意图》那样的写意画或让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去体验,学生的感受就会更直观、更形象,就更能读出那种“感觉”和“味道”来。还可以利用动画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古诗动态的美。
教师要尽量创设有意思的朗诵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诵古诗,感受诗与音乐相和的美;或让学生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幕幕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学生就像诗的电影导演,导演出诗中描绘的千年前的景象。
三、联系生活,积累古诗语言
古诗虽然离我们的时代已经一千多年,但是,古诗中描绘的风景,古诗中所写的故事与人情在我们的时代仍然在上演、仍在传递。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生对古诗的形式和文字意义较为陌生,但是,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古诗词和自己的生活相结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会促进学生对古诗的进一步理解,这也是对古诗内化的积累。
古诗中描绘的中华大地壮丽山河过了千年仍在我们身旁,我们依旧可以感受诗人心中的震撼,欣赏诗人自由无羁的奇丽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泉眼无声溪细流”的静谧、“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教师可以借由多媒体和学生一起饱览祖国河川,激发他们去行万里路、游览风光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不少和生活情境息息相关的古诗,想必也是编者希望学生让古诗亲近生活的用意。“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的正是他们的童年时光;《春晓》《小池》《秋词》《江雪》写的是四季变换;《九与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元日》写的是生活中的节日……学生在诗中感受生活,又在生活中发现诗的美好。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说话时、在习作中等恰当地运用所学的古诗词名句,不仅会为语言增色、为文章添彩,同时也是将“输入”(听来、读来、学来)的诗句转化为“输出”(说出、写出、创作出),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储备。
四、想象情境,积累古诗语言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大脑学家托尼巴赞曾说:“人脑对图像加工的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一千倍……一幅图像胜于千言万语”。让古诗中的文字生成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图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古诗,积累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诗的相关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画面、意境。例如我在教学《暮江吟》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红”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傍晚夕阳照江面的风景图,图中江水一半被夕阳染红,一半还是碧绿如玉,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瑟瑟其实就是绿色的意思。这种教学方式比于文字翻译形象而生动,有助于学生对诗句和情境相对应的积累。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谈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教学中,我设计了“画出我心中的诗”的环节,引导学生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或讲述的故事地描绘在画纸上;学生热衷于“看图猜诗”的教学活动环节,看到相应的图景,他们能迅速地回忆起学过的诗句;课后,我让学生收集与课文同类内容的古诗词,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诗句、词句,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使学生学在积累了更多古诗,在积累中发现中国古诗意象的特定指向,如:月、梅、竹、水……。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中国的古诗也是一样的,一千个读者的脑海中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情境。比如《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像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情境的想象,赞赏他们合理而不同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对学习古诗保持更持久的兴趣。
当学生见到天边晚霞,心中能有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图画,感受美学的欣赏;来到荷塘,会发出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语言的感叹;在偶尔失意时,能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心理自我激励……那么,古诗语言的积累已经悄悄成为了学生心中巨大的宝藏。
参考文献:
[1]季爽.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2018
[2]李琼.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评价[M].黄山书社 2018
[3]柯金黎.基于词义理解的小学古诗文教学实践研究[J]集美大学,2017
[4]肖俊宇.依学定教 适度发展——以第一学段古诗词教学为例[M]福建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