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哈尔滨石油学院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27
摘要:如何有效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经济全球化使得高校英语教学作用凸显,课程思政与英语教育相结合是高校提高思政育人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思政教育,国之本。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改革之重任。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学;途径
1 前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是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对人的道德素养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首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便学生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书,还有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学校建设、管理各个领域、工作环节中,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内在核心,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以促进其个人发展,保证社会、国家、民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教育领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理念,课程思政,实现全方位育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如何有效增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教育实效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是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赋予高校英语教师们的新的历史使命。英语教学中,如何将语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英语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功能,是高校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试分析思政融入英语教学的途径。
2以教材为依托,渗透融入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价值引领一定要自然合理,要有感而发,有的放矢,不能进行生硬的或毫无根基的价值“植入”。如果教材内容中实在找不到价值引领的依托,那也没有必要牵强附会,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英语课作为综合素养课,在育人上跟思政课不同。思政课是显性育人,而英语课是隐性育人,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英语课和思政课是协同育人,也就是说,英语课可以有思政味,但不能硬上成思政课。教师在给学生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更要强调本国文化的导入,使学生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加深对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智慧和文化积淀的理解,把本土文化和国际视野相结合,为全球化新时代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国际型、通识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切记,课程思政要在教材为依托的基础上渗透和融入,不是硬性,随性的生搬硬套。教材是课程思政的取材根基。
3以媒介为依托,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教师不必完全依赖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而是可以借助移动终端开展教学,让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社交软件获取最丰富的,最新的学习资源。学生还可以使用诸如Chinadaily,BBC,CNN,VOA,环球时报,抖音,哔站,优酷等各类报纸,网站媒体资源。一个国家、民族长久存在、发展的根本是文化的有效传承,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从本质上看就是文化交流,学生必须在交流中具备文化自信,才能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英语教师不仅要重视英语技能的传授,还要营造氛围,寻找时机让学生多接触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肯定感、喜爱感和自豪感。汉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承,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思维序列、关联与特点,汉字体系复杂,表意深奥。学生在进行翻译练习时,由于存在思维缺位问题,常常难以准确的翻译出汉字的意思,达不到“信、达、雅”的标准,由此导致汉字的对外传播无所依托,缺乏内涵,导致我国优秀文化传播效果不理想。教师在实际教学生中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诸子百家学说等等作为翻译资料,让学生利用丰富的媒介资源查找学习并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中国文化之精髓和魅力,翻译的过程也就是文化自信构建的过程,也就是借助文字之力量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4以社会为依托,探讨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反映了社会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的政治发展,经济增长,文化发展与传播,外交事务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多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多样化,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信息传播的范围变广。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但是,其缺乏较强的社会政治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成为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受众人群。在对待社会热点问题上,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反映,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做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如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国切断华为芯片供应,英国顺利脱欧,美国封杀中兴通讯等等时事新闻,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此事件的观点、引导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说法,使其潜移默化的产生世界公民意识。通过主题讨论,帮助学生辨别多元视角、对比不同文化、深入思考问题,使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补充,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理解力,有助于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从不同角度关注社会热点信息,关注事件发展,有助于帮助其开拓国际视野,树立世界公民意识,培养其正确的理想信念。
5总结
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学英语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寻找适合学校和本校学生情况的途径,可以适当创新,方法会不同,但殊途同归,我们要在大学英语课堂播撒真善美的种子,我们要培养优秀的21世纪人才。《英语课程标准》在描述英语课程的任务时,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外,主要是有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要求。要完成这些任务,结合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程思政渗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高校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是实现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不是一句空泛口号,是一项关系国家民族未来的重要工程。千里之提,毁于蚁穴,大学生道德素质是民族根基,大学英语教学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将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共赢双赢,培养德行高尚的新时代人才时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7(7).
[2]颜亮,马金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6(7).
[3]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沈轶.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4).
[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学科与课程建设,2018(3).
[6]黄怡凡. 课程思政体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文教资料, 2018(5).